《鹊踏枝六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8 01:57:16

神女当年曾解佩。

绿满蘅芜,明月怀中坠。

一别芳踪云雾晦。

人间那得情长醉。

独卧楼高常不寐。

起倚银箫,古调新声试。

静夜秋心谁可寄,珠圆字字皆凝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踏枝六首 其一》
作者:刘梦芙

神女当年曾解佩。
绿满蘅芜,明月怀中坠。
一别芳踪云雾晦。
人间那得情长醉。
独卧楼高常不寐。
起倚银箫,古调新声试。
静夜秋心谁可寄,
珠圆字字皆凝泪。


白话文翻译

神女当年曾解下佩饰。
满目绿意的蘅芜,明月仿佛从怀中坠落。
一别之后,她的芳踪如同云雾般模糊。
人间哪里能得醉人的长情?
我独自卧在高楼上常常失眠。
起身倚着银制的箫,试着奏出古调的新声。
静夜中,秋心又该寄托给谁?
一个个字句都如珠子般凝聚着泪水。


注释

  • 神女:指的是高洁的女子,可能暗指神仙或传说中的人物。
  • 解佩:解下佩饰,象征着分别或失去。
  • 蘅芜:一种草木,常用来形容生机盎然的环境。
  • 情长醉:指长久的情感让人沉醉,但实际却难以实现。
  • 银箫:一种乐器,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珠圆字字凝泪:每个字句都如珠子般饱满,表达了深切的感情与悲伤。

典故解析

  • 神女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理想中的女性,代表着美好与纯洁。
  • 常常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象征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梦芙是当代著名的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常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充满思乡与离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神女”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爱恋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鹊踏枝六首 其一》以其清新细腻的诗风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痛苦。诗中“神女”的意象不仅仅是美丽的代名词,更是诗人内心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幻想。开篇的“解佩”便暗示了分别的痛苦,而“绿满蘅芜,明月怀中坠”则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反复提到的孤独和失眠,描绘了在高楼之上独卧的孤独感,进一步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尤其是最后两句“静夜秋心谁可寄,珠圆字字皆凝泪”,不仅表达了对情感寄托的渴望,也通过“珠圆”这一形象传达了情感的浓烈。整首诗在意象使用上极为丰富,通过“神女”、“明月”、“银箫”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神女当年曾解佩:提到“神女”,引出对过去的回忆。
  2. 绿满蘅芜,明月怀中坠: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又忧伤的氛围。
  3. 一别芳踪云雾晦:突出离别的痛苦,芳踪如云雾般不可捉摸。
  4. 人间那得情长醉:反映对长久情感的渴望,感叹现实之苦。
  5. 独卧楼高常不寐:强调孤独,独自一人难以入睡。
  6. 起倚银箫,古调新声试:用音乐来寄托情感,通过乐器的比喻增添诗意。
  7. 静夜秋心谁可寄:孤独的心灵无处寄托,表现出深切的思念。
  8. 珠圆字字皆凝泪:字句如珠,情感深沉,泪水凝聚,表现出情感的无奈与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珠圆”比作文字,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独卧楼高常不寐”和“起倚银箫,古调新声试”,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通过对自然与音乐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神女:象征理想与纯洁,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 明月:常象征思念与孤独,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3. 银箫:音乐的象征,代表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鹊踏枝六首 其一》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梦芙
    C. 杜甫

  2. “静夜秋心谁可寄”中“寄”的意思是?
    A. 寄信
    B. 寄托
    C. 寄宿

  3.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银箫
    C. 古筝


答案

  1. B. 刘梦芙
  2. B. 寄托
  3. B. 银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达思念与孤独,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描绘。
  • 《长恨歌》(白居易):借历史人物来表达爱情的悲剧,与刘梦芙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刘梦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