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有石镜,高倚无尘垢。
昼景分烟萝,夜魄侵星斗。
苞含物象列,搜照鱼龙吼。
寄谢天地间,毫端皆我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犹如一面高悬的石镜,清澈而无尘。白天,阳光透过烟雾和藤萝,夜晚,月光照耀着星空。山间的景象如同画卷般展现,仿佛在照耀着鱼龙在水中欢跃。诗人借此景象表达对天地的感激,认为笔下所描绘的一切都由他掌握。
注释:
-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著名的风景区,以其奇石、瀑布、云海而闻名。
- 石镜:比喻庐山的山体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周围的景色。
- 无尘垢:表示山的清洁,环境优雅。
- 烟萝:指的是山间缭绕的烟雾与藤萝。
- 夜魄:指夜晚的月亮,形象地表现出其光辉。
- 苞含物象:意指自然界的万物在此聚集。
- 鱼龙吼:可能比喻水中生物的活跃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字子真,号无生,擅长诗歌和散文,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诗人游览庐山时,受到其壮丽景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与诗人内心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庐山有石镜”引入,展现了庐山的清幽与宁静。接下来的“昼景分烟萝,夜魄侵星斗”,则通过对比白天与夜晚的景色,表现出庐山的多样性和变幻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然的瞬息万变,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幅生动的画面中。最后两句“寄谢天地间,毫端皆我有”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以及他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体现了他对创作的自信与热爱。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庐山有石镜:开篇引入庐山,强调其景色如镜子般清澈。
- 高倚无尘垢:形容庐山高耸且环境洁净。
- 昼景分烟萝:描绘白天的景色,烟雾与藤萝相映成趣。
- 夜魄侵星斗:夜晚月光照射,星空璀璨。
- 苞含物象列:自然的万物在此聚集,如同一幅画卷。
- 搜照鱼龙吼:展示生物的活跃,生机盎然。
- 寄谢天地间:表达对自然的感激。
- 毫端皆我有:诗人自信地认为,自己对自然的描绘都在笔尖流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庐山比喻为“石镜”,形象生动。
- 对仗: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生命,如“鱼龙吼”。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及对自然的感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和谐美。
意象分析:
- 庐山:象征着自然的高洁与清幽。
- 石镜:代表了自然的真实与美丽。
- 烟萝:体现了山间的神秘与灵动。
- 夜魄: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鱼龙吼: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表现自然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庐山有石镜”中的“石镜”是比喻什么? A. 清澈的湖水
B. 庐山的山体
C. 一面真正的镜子 -
诗中“夜魄侵星斗”描绘的是哪个时刻? A. 白天
B. 黄昏
C. 夜晚 -
诗人对自然的感激在最后一句中体现为: A. 感叹自然的美丽
B. 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归自己所有
C. 认为天地是无情的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两位诗人均以山水诗见长,但贯休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多体现出内心的宁静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