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时间: 2025-01-04 12:06:57意思解释
声声慢
作者:刘凤梧 〔近代〕
原文展示:
金瓯渐缺,玉麈犹挥,谁同泣倚新亭?
寇陷燕云,尚频浇酒长星。
风铃似摇九子,怕春明草染袍青。
空太息,甚英雄骏骨,老负青萍?
还剩东南半壁,趁斜阳整顿,休仗同盟。
听胡笳齐动,暗答边声。
台城漫愁病柳,算疏条烟雨曾经。
还怅惘睡铜驼,酣梦未醒。
白话文翻译:
金瓯(指杯子)渐渐破损,玉麈(指扇子)依然在挥动,谁能陪我在新亭下一起哭泣?敌人侵占了燕云,仍然频繁地在长空中饮酒。风铃仿佛在摇动着九子(指九个儿子),害怕春天来临时染绿了袍子。空叹息,何以英雄的骨骼,最终老了却被青萍所负?只剩下东南一半的江山,趁着斜阳整理一下,我们不再依靠同盟。听到胡笳的齐鸣,暗中回应着边境的声音。台城的柳树无精打采,算起来疏条烟雨曾经。仍旧感到惆怅,躺在铜驼上,酣睡未醒。
注释:
- 金瓯:古代的酒杯,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 玉麈:指扇子,寓意轻松与优雅。
- 寇陷燕云:敌人侵入了燕云,燕云指的是北方的土地,暗指战乱。
- 九子:指古代帝王的子女,象征着荣耀与希望。
- 青萍:指浮萍,象征着漂泊无依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凤梧(1872-1926),字子舆,号少华,近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清末民初的各类文官,创作风格兼具古典与现代,作品多表现民族情怀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声声慢》创作于国破家亡之际,诗人感受到国家动乱与个人无奈,故以此诗表达深切的家国情怀,表现了对英雄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词作,诗人在忧国忧民的背景下,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深切感受。开篇以“金瓯渐缺”引入,暗示了国家的破碎与个人的失落,展现了诗人的无奈与哀伤。接着通过“寇陷燕云”,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历史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风铃与九子的意象则昭示着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无奈,诗人用“怕春明草染袍青”来表达对未来的恐惧。
“空太息,甚英雄骏骨”一句,展现了英雄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与无奈。随后提到“东南半壁”,暗示诗人仍对残存的江山抱有希望,但也显得无力回天。最后几句通过听到边声,回忆往昔,诗人既感到惆怅又无法自拔,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个人命运的感叹。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抒发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的忧伤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瓯渐缺,玉麈犹挥: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流逝与消逝。
- 谁同泣倚新亭?:表达孤独与渴望同伴的心情。
- 寇陷燕云,尚频浇酒长星:敌人侵入,诗人无奈之下仍然饮酒自娱。
- 风铃似摇九子:隐喻家庭的破碎与对未来的无望。
- 空太息,甚英雄骏骨,老负青萍?:英雄难自救,反映出对历史的悲观。
- 还剩东南半壁,趁斜阳整顿,休仗同盟: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思考。
- 听胡笳齐动,暗答边声:现实与内心的抗争,感受到外界的动荡。
- 台城漫愁病柳:描绘了台城的萧条与无望。
- 还怅惘睡铜驼,酣梦未醒:表明对历史的沉醉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瓯渐缺”比喻国家的破碎。
- 拟人:如“风铃似摇九子”,赋予风铃生命。
- 对仗:如“空太息,甚英雄骏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哀痛、对英雄无用的惋惜及对未来的无奈,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刻的个人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瓯:团圆与美好的象征,破损暗示国破家亡。
- 玉麈:轻松与优雅,曾经的繁华。
- 胡笳:象征边境的动荡与历史的悲鸣。
- 铜驼:古代的睡眠象征,暗示对于历史的沉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瓯渐缺”中的“金瓯”象征什么?
- A. 酒杯
- B. 国家
- C. 友情
- D. 家庭
-
诗中提到的“寇陷燕云”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战争
- B. 和平
- C. 家庭
- D. 友谊
-
“听胡笳齐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同样表现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 《浣溪沙》(李清照):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声声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但《声声慢》更侧重于民族的悲伤,而《念奴娇》则表现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凤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