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丙戌暮春,桂林同学重返母校欢聚,馀因故未至,一别廿载矣,心倍黯然,赋此以寄》
时间: 2025-01-04 10:3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草笼晴,流莺唤翠,乱花开遍尧山。
倚栏凝望,人在有情天。
廿载驹光过隙,沉吟处往事如烟。
漓江月华灯夜放,应自照琼筵。
凄然,从别后,愁深梦短,归思年年。
叹云路迢遥,空费花笺。
他日纵能再会,恐衰鬓老尽朱颜。
今宵更凭窗把酒,清泪落襟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晴朗的春天,芳草如茵,黄莺鸣叫,五彩缤纷的花朵遍布尧山的美丽景象。诗人倚在栏杆上凝望,感慨人们在这情意绵绵的天地间。二十年的光阴如飞逝的瞬间,回头沉吟往事,恍如烟云般逝去。漓江的明月和夜晚的灯光照耀着宴席,似乎也在映照着我的心情。自从分别后,心中愁苦加深,梦也变得短暂,思乡之情年复一年。叹息着路途遥远,白白浪费了许多花笺写下情思。即使未来再相聚,恐怕已是白发苍苍,容颜不再。今晚我只能在窗前独酌,清泪湿透衣襟。
注释:
- 芳草:指春天的青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流莺:指黄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美好与生机。
- 尧山:尧山为美景之地,寓意自然的壮丽。
- 驹光过隙:形容时间飞逝,像骏马在缝隙中奔过一般。
- 琼筵:指美好的宴席,象征欢聚。
- 愁深梦短: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失落,夜长梦短,愁苦加深。
- 花笺:指用来写信的纸,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南雨,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在丙戌年春末,作者与同学重返母校欢聚,因有一位同学因故未能到场,这种分别使他感到深深的惆怅与怀念,因此赋诗以寄情,表达对往事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满庭芳》以春天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蕴含着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以“芳草笼晴,流莺唤翠”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诗人倚栏凝望,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廿载驹光过隙”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二十年的光阴似箭,让人倍感惆怅。接下来的“沉吟处往事如烟”使人明白,虽然有过美好的时光,但如今只剩下回忆,往事如烟,令人感伤。
“漓江月华灯夜放”则将景与情结合,月下的灯光照亮了宴席,似乎也映照出诗人的愁苦心情。接下来的“愁深梦短,归思年年”更是将思乡之情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愁苦加深,梦境也变得短暂而无奈。
“叹云路迢遥,空费花笺”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虽然希望再会,但现实的无常让人感到无力。最后以“清泪落襟前”收尾,情感达到高潮,清泪的流下不仅是对旧时光的怀念,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悟。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人内心的孤独,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岁月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草笼晴,流莺唤翠,乱花开遍尧山。
描绘春天的景象,充满生机。 -
倚栏凝望,人在有情天。
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怀念。 -
廿载驹光过隙,沉吟处往事如烟。
感叹时间的飞逝与往事的模糊。 -
漓江月华灯夜放,应自照琼筵。
形象化的描述宴席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美丽场景。 -
凄然,从别后,愁深梦短,归思年年。
表达自别后愁苦的加深与对故人的思念。 -
叹云路迢遥,空费花笺。
感叹相聚的遥远与写下情思的无奈。 -
他日纵能再会,恐衰鬓老尽朱颜。
期待重聚但又忧虑年华已逝。 -
今宵更凭窗把酒,清泪落襟前。
最后以独饮抒情,泪水浸湿衣襟,表达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驹光,形象生动。
- 拟人:景物如有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愁深梦短”,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流莺:春天的使者,传递美好。
- 漓江月华:象征宁静与恬美的情感寄托。
- 清泪:表达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流莺”象征着什么?
- a) 夏天的热情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萧瑟
-
“廿载驹光过隙”中的“驹光”指的是什么?
- a) 年华
- b) 速度
- c) 颜色
-
诗人在文中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态度是?
- a) 绝对有信心
- b) 充满期待
- c) 担心无望
答案:
- b) 春天的生机
- a) 年华
- c) 担心无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别离之情。
诗词对比:
- 《满庭芳》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人或故乡的思念,但《满庭芳》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静夜思》则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诗词评论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