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

时间: 2025-01-04 10:52:53

万国布殊私,千年降祖师。

雁门传法至,龙藏立言时。

故实刊周典,新声播鲁诗。

六铢那更拂,劫石尽无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国布殊私,千年降祖师。
雁门传法至,龙藏立言时。
故实刊周典,新声播鲁诗。
六铢那更拂,劫石尽无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思想:万国之间的教义传递,流传了千年,伟大的祖师如今降临。雁门是法教传播的地方,龙藏是文献的收藏之地。古老的历史被铭刻在经典之中,新的声音也在鲁国的诗篇中传播。即使是六铢这种小钱也难以再被轻视,岁月如石,漫长而无尽。

注释:

  • 万国:指的是众多国家,暗指佛教传播的广泛性。
  • 祖师:指佛教的创始人或高僧。
  • 雁门:古代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象征法教的传播。
  • 龙藏:指佛教经典的收藏地,代表着智慧和文献的积累。
  • 周典:周朝的典籍,象征着古老的文化和历史。
  • 鲁诗:指鲁国的诗歌,代表着新的文化表达。
  • 六铢:古代中国的一种小钱,象征微不足道的东西。
  • 劫石:指漫长的时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景澄,号阮亭,著有《皎然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也有不少诗作涉及佛教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时期,社会文化交融,诗人通过描绘佛教的传播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表达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联的形式,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将佛教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他对宗教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开篇“万国布殊私”,即强调了佛教在不同国家间的影响力,接着通过“千年降祖师”引出历史的延续与传承。诗中提到的“雁门”“龙藏”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文化与智慧的象征,表明了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扎根与成长。

诗的后两句,通过对古典与现代的对比,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新声播鲁诗”,展现了新文化的崛起与活力。而“六铢那更拂,劫石尽无期”则用经济与时间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持久性与价值。这种深邃的思考让整首诗不仅是对佛教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反思与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国布殊私:指佛教传播到各国,影响深远。
  2. 千年降祖师:强调伟大的祖师在历史的长河中降临,指代佛教的创始人。
  3. 雁门传法至:点明雁门是佛法传播的重要地点。
  4. 龙藏立言时:龙藏象征文献的保存,强调知识的积累。
  5. 故实刊周典:古老的历史被铭刻在经典中,象征文化的深厚。
  6. 新声播鲁诗:新文化在鲁国的表现,代表着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7. 六铢那更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不可忽视。
  8. 劫石尽无期:时间漫长而无尽,反映历史的深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雁门传法至,龙藏立言时”。
  • 象征:通过“龙藏”与“六铢”象征文化的积累与经济的价值。
  • 比喻:将时间比作“劫石”,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佛教及其文化传播的尊重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强调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意象分析:

  • 万国:象征佛教的广泛影响。
  • 祖师:代表智慧与启蒙。
  • 雁门:象征传播与交流。
  • 龙藏:象征文献与知识的保护。
  • 周典:古典文化的象征。
  • 鲁诗:新文化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国布殊私”中的“国”指的是: A. 国家
    B. 民族
    C. 地域
    D. 文化

  2. “千年降祖师”的“祖师”指的是: A. 历史人物
    B. 佛教创始人
    C. 先知
    D. 高僧

  3. “六铢那更拂”中的“六铢”象征: A. 财富
    B. 微不足道的事物
    C. 古代货币
    D. 交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维与皎然:王维的诗多写自然与人生哲理,而皎然则侧重于文化与宗教的探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皎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