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晴》

时间: 2025-01-01 10:33:51

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

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

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晴
李白 〔唐代〕

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
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
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清晨的美丽景色:凉爽的空气中,细雨过后,春色满园,草木繁茂。池塘里,鱼儿跃出水面,天空中,黄莺在低矮的树枝上欢快歌唱。野花因雨水而显得湿润,山间的草丛则斜斜地交织在一起。残留的云朵零零散散地飘浮在空中,微风轻轻吹拂,竹林间的溪水被风挂得摇曳生姿。

注释:

  • 野凉:指野外的凉爽气候,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疏雨:细微的雨,形容雨势轻柔。
  • 春色遍萋萋:春天的色彩铺满大地,草木繁茂。
  • 鱼跃青池:鱼在清澈的池水中跳跃,生动的描绘了水中鱼的活泼。
  • 莺吟:黄莺在歌唱,描绘了春天的鸟鸣声。
  • 妆面湿:形容花朵因雨水而显得湿润,像是妆容被雨水打湿。
  • 山草纽斜齐:山上的草木错落有致,生长得斜斜齐齐,充满生机。
  • 零落残云片:云朵散落在空中,形态各异。
  • 风吹挂竹谿:微风吹过,竹林间的溪水随风轻轻荡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李白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晓晴》创作于李白游历名山大川之际,他常在自然中寻求灵感。此时春光明媚,诗人以清晨的景色为背景,抒发心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

诗歌鉴赏:

《晓晴》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勾勒出春日清晨的生动画面。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凉爽的气候、细雨的洗礼、鱼的欢跃、鸟的啼鸣、湿润的野花以及斜齐的山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仿佛让人置身于那清新明媚的春日之中。

李白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处景象都充满生机,透出春天的气息,诗人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世界。尤其是“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更是将春天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画,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流露出他对天地万物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凉疏雨歇:开篇即描绘了清凉的野外环境,细雨刚刚停下,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2. 春色遍萋萋:春天的色彩覆盖了大地,草木生长茂盛,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3. 鱼跃青池满:生动地描绘了池塘中鱼的欢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4. 莺吟绿树低:黄莺在低矮的树枝上歌唱,音韵悠扬,将春日的气息进一步升华。
  5. 野花妆面湿:雨水滋润了野花,使其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像是涂抹了妆容。
  6. 山草纽斜齐:山中的草木生长得错落有致,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7. 零落残云片:云朵在空中零星散落,形态各异,增添了诗的意境。
  8. 风吹挂竹谿:微风轻拂,竹林间的溪水随风摇曳,生动而富有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妆面湿”,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湿润。
  • 拟人:黄莺的“吟”声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使得诗歌韵律感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日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野凉: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2. 春色:代表生机与希望。
  3. 鱼跃: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跃动。
  4. 莺吟: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欢快。
  5. 野花:象征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
  6. 残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7. 竹谿:象征宁静与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怎样的?
    A. 炎热
    B. 凉爽
    C. 阴沉
    D. 寒冷

  2. 诗中“莺吟绿树低”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宁静
    B. 忧伤
    C. 欢快
    D. 孤独

  3. “鱼跃青池满”中的“跃”是指什么?
    A. 跳跃
    B. 游泳
    C. 潜水
    D. 冲撞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晓晴》更侧重于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强调宁静与内心的感受。两者都以自然为题材,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