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 寒露九月节》

时间: 2025-01-01 15:04:45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白话文翻译:

寒露时节,秋意渐深,清晨看着菊花开始变黄。千家万户的风扫落叶,成群的大雁随阳光而去。化蛤(指蛤蟆)为群鸟而悲鸣,收割的田地因早霜而心生畏惧。因此我明白了松柏的志向,四季常青,冬夏依然苍翠。

注释:

  •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增多。
  • :菊花,象征秋天,常用来寄托高洁志向。
  • 千家万户:形容数量众多,指许多家庭。
  • 化蛤:指蛤蟆,常在秋季出现,象征生物的变化。
  • 松柏:松树和柏树,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常在冬夏依旧常青。

典故解析:

  • 松柏志:松柏常绿,象征坚韧的品质,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志向。
  • :在《汉乐府》中,菊花被赋予了高洁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号梦得,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31年。他与白居易共为“元白”并称,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节,风格平易近人,诗中常带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咏廿四气诗》是元稹在观察自然变化、感悟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创作的。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也隐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特征与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寒露惊秋晚”便设定了一个秋意渐浓的场景,寒露的到来让人感受到季节的转变,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接着“朝看菊渐黄”,菊花的颜色变化不仅是自然界的表现,更是岁月流逝的象征,蕴含着对生命的哲思。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描绘了秋风萧瑟的景象,风中扫落的树叶和随阳而去的雁阵,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无奈。而“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则是对自然界中生物变化的细腻观察,蛤蟆的悲鸣和农田的忧虑,进一步强化了秋天即将到来的寒冷与凋零。

最后两句“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以松柏的坚韧作为结尾,意在表达对坚韧品格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永恒之美的赞美。诗人在秋天的感伤中找到了生命的坚韧,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变化,也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露惊秋晚:寒露的到来让人感受到秋天已经深了。
  2. 朝看菊渐黄:早晨看到菊花的颜色开始变黄,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3. 千家风扫叶:秋风吹动,千家万户的树叶纷纷落下。
  4. 万里雁随阳:成群的大雁在阳光下飞翔,象征迁徙与季节的变化。
  5. 化蛤悲群鸟:蛤蟆在此时发出悲鸣,暗示着秋天的凋零。
  6. 收田畏早霜:农民收割时担心早霜的到来,体现对秋季的担忧。
  7. 因知松柏志:因此我明白了松柏的志向,象征坚韧与不屈。
  8. 冬夏色苍苍:松柏在冬夏之间依旧常青,展现永恒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

  • 对比:秋天的凋零与松柏的常青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蛤蟆的悲鸣赋予了生物以情感,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 意象:菊花、雁阵、松柏等意象相互交织,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对生命坚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露: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生命的沉淀。
  2. :高洁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3. 风扫叶:自然变化的象征,传达出时间的流逝。
  4. :象征迁徙与孤独,反映生命的无常。
  5. 松柏:象征坚韧与不屈,传达出生命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露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菊”花逐渐变黄,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
    • B. 死亡
    • C. 时间的流逝
    • D. 快乐
  3. “万里雁随阳”中的“雁”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迁徙与孤独
    • C. 丰收
    • D. 喜悦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元稹《咏廿四气诗》杜甫《秋夕》:两首诗均描绘了秋天的特征,元稹侧重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思考,而杜甫则通过秋夜的宁静反映人生的孤寂与忧伤,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研究》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