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1 22:5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周珽 〔明代〕
芦月凝霜,蕉风作雨,
飘飘叶落梧桐树。
蛩吟底事动哀音,
不知人在愁深处。
鹤怨空鸣,鸿孤远度,
伤心又被秋光误。
怪他有梦不归来,
云山岂碍魂归路。
白话文翻译:
在芦苇生长的月光下,霜气凝聚,蕉树摇曳着如雨般的风,飘落的叶子在梧桐树上轻轻飘舞。虫鸣声中诉说着什么哀伤,不知道此时的人正深陷愁苦之中。白鹤在空中哀鸣,孤独的鸿雁远远飞去,心中悲伤又被秋天的光景所误导。怨恨他在梦中不归,云山又怎能阻碍灵魂回归的路?
注释:
- 芦月:芦苇丛生的月份,指秋天。
- 蕉风:蕉树的风,蕉树在古代多用来象征清幽、柔美。
- 蛩吟:蟋蟀的鸣叫声,象征秋夜的悲凉。
- 鹤怨:白鹤的哀鸣,表现孤独和悲伤。
- 鸿孤:孤独的鸿雁,象征离别和思乡之情。
- 魂归路:灵魂归来的路,指对故人的思念和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珽,明代词人,其词风以清丽婉约著称。少时受教于名师,学识渊博,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踏莎行》写于秋冬之际,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愁苦,反映了诗人在人生际遇中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展现了周珽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开篇用“芦月凝霜”勾勒出一个清冷的秋夜,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着“蕉风作雨”的描绘,词人将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显示出万物与人的共鸣。
在对蟋蟀的描写中,词人用“蛩吟底事动哀音”来表现自然界的声音与人的心情相互交织,虫鸣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人心中愁苦的回响。随后的“鹤怨空鸣,鸿孤远度”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大自然的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词中,诗人对梦的思考也引人深思,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云山岂碍魂归路”更是传达了对灵魂归宿的向往,抒发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与怀念。词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芦月凝霜:描绘秋天的月份,氛围清冷,表现自然的肃杀之气。
- 蕉风作雨:蕉树摇曳,风似雨般柔和,暗含情感的细腻。
- 飘飘叶落梧桐树:梧桐树叶飘落,象征时光流逝与离别。
- 蛩吟底事动哀音:蟋蟀的鸣叫带来哀伤的情感,传达内心的愁苦。
- 不知人在愁深处:强调诗人此刻的愁苦,却无人知晓。
- 鹤怨空鸣:白鹤的哀鸣反映孤独与失落。
- 鸿孤远度:远去的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伤心又被秋光误:秋光的美丽与内心的悲伤形成对比,令人伤感。
- 怪他有梦不归来:对逝去之人的怨恨与无奈。
- 云山岂碍魂归路:灵魂的归宿在于情感的连接,超越了现实的阻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内心情感进行对比,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虫鸣、鹤鸣等自然声音被赋予情感,使自然景象充满生命。
- 对仗:如“蛩吟底事动哀音”,“鹤怨空鸣,鸿孤远度”,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人的思念,展现了孤独与愁苦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月: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一丝寒意。
- 蕉风:代表柔和的风,增添了秋日的细腻感。
- 蛩吟:虫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孤独。
- 鹤怨:白鹤代表了孤独与对逝去的哀怨。
- 鸿孤:孤雁象征离别与思念,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芦月凝霜”中的“芦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中,哪个是象征孤独的?
A. 蟋蟀
B. 白鹤
C. 梧桐树
D. 蕉树 -
“云山岂碍魂归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念
B. 欢愉
C. 愤怒
D. 疑惑
答案:
- C. 秋
- B. 白鹤
- A.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诗词对比: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同样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思念,但以更简洁的形式传达情感。
- 《静夜思》(李白):在孤独中思念故乡,与《踏莎行》的思念情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周珽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