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为李拔可题其妹花影吹笙室填词图》
时间: 2025-01-04 12:1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月幽辉,小楼寒澈。
危弦促柱同凄咽。
黄花未肯怨西风,
卷帘消息凭谁说。
梦蝶初醒,骖鸾遽别。
昙华石火同飘瞥。
人间销得几回肠,
偷声赚尽愁千结。
白话文翻译:
淡淡的月光照耀着幽静的小楼,寒冷的气息透彻其中。
危在旦夕的琴弦和急促的柱子一起发出凄凉的哀鸣。
黄花尚不愿埋怨西风,卷起帘子询问消息又能由谁来诉说呢?
梦中的蝴蝶刚刚醒来,骖鸾的马车匆匆而别。
昙花和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人间究竟能忍受多少次心肠的绞痛,
悄声地将无尽的愁绪都化作千百个结。
注释:
字词注释:
- 淡月: 微弱的月光。
- 幽辉: 幽静的光辉。
- 寒澈: 寒气透彻。
- 危弦: 危险的琴弦,形容音调的凄凉。
- 促柱: 紧促的支柱,暗喻支撑不稳。
- 黄花: 可指菊花,象征坚韧。
- 卷帘: 卷起窗帘,形象化的动作。
- 骖鸾: 骖鸾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着美好与飞翔。
- 昙华: 昙花,寓意短暂的美好。
- 石火: 比喻闪电般的短暂。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梦蝶”典故源自《庄子》,寓意梦境中身份的转换,暗示人生的无常与梦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约1660-约1730),清代诗人,著作丰富,擅长诗词和散文。其诗风细腻,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社会动荡,诗人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伤。
诗歌鉴赏:
《踏莎行·为李拔可题其妹花影吹笙室填词图》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美与悲的深刻理解。开篇以“淡月幽辉”描绘出清冷的夜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随后,琴声与柱子发出的“凄咽”之音,暗示着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诗中“黄花未肯怨西风”一句,表现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是对生命的无声叹息。
“梦蝶初醒,骖鸾遽别”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令人感到无奈与惋惜。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昙华石火同飘瞥”的意象,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而“人间销得几回肠”则再次引发对人生苦痛的深思。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愁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月幽辉,小楼寒澈。
月光微弱而清冷,照亮了幽静的小楼,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危弦促柱同凄咽。
危急的琴弦和紧促的柱子发出悲凉的声音,暗示着内心的苦闷与不安。 - 黄花未肯怨西风,
黄花不愿意埋怨西风,象征坚韧与忍耐。 - 卷帘消息凭谁说。
卷起帘子,询问消息,却没有人来回答,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 梦蝶初醒,骖鸾遽别。
梦中的蝴蝶刚刚醒来,骖鸾的马车匆匆而去,象征着美好瞬间的逝去。 - 昙华石火同飘瞥。
昙花和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人间销得几回肠,
生活中究竟能忍受多少次心肠的绞痛,表达了对人生苦痛的深思。 - 偷声赚尽愁千结。
以悄声表达无尽的愁绪,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昙华石火”比喻短暂的美。
- 拟人: “黄花未肯怨”,赋予植物以情感。
- 对仗: “梦蝶初醒,骖鸾遽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透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意象,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惋惜,以及对人生苦痛的感叹。诗人借景抒情,深刻反映了人间的无常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淡月: 象征孤独与冷清。
- 黄花: 代表坚韧与不屈。
- 梦蝶: 梦的短暂与虚幻。
- 骖鸾: 美好事物的易逝。
- 昙华: 短暂的美好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淡月”指的是:
A. 明亮的月光
B. 微弱的月光
C. 月亮的阴影 -
“黄花未肯怨西风”这句的含义是:
A. 黄花在抱怨
B. 黄花的坚韧与忍耐
C. 黄花的香气 -
诗中提到的“骖鸾”象征:
A. 美好的事物
B. 失落的爱情
C. 沉重的负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对比叶恭绰的《踏莎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但叶恭绰更强调人生的无常与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弱。两者的诗风各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与品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叶恭绰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