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6 08:30:33

楚僧话寂灭,俗虑比虚空。

赖有残灯喻,相传昏暗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僧话寂灭,俗虑比虚空。
赖有残灯喻,相传昏暗中。

白话文翻译:

楚地的僧人谈论的是寂灭的境界,世俗的忧虑就像虚空一般。
幸好还有微弱的灯光作为寓意,能够在这昏暗的环境中相传。

注释:

  • 楚僧:指楚地的僧人,可能象征一种清净的心境。
  • 寂灭: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达到的宁静状态。
  • 俗虑:世俗的烦恼和忧虑。
  • 虚空:无形无象的状态,象征空无、无所依托的境界。
  • 残灯:微弱的灯光,象征着希望或启示。
  • :比喻,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或状态。
  • 昏暗:形容环境或心境的模糊不清。

典故解析:

“寂灭”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一种超脱的状态,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越。而“残灯”意指即使在黑暗中,也有微弱的光明存在,暗喻在困境中要保持希望与信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叔伦,唐代诗人,生平多在长安,深受当时文学氛围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作者可能在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世俗的烦恼,借用佛教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面上描绘了一个僧人谈论寂灭的场景,实际上在探讨人们在面对世俗烦恼时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第一句“楚僧话寂灭”通过描绘僧人的谈论,设定了诗的基调,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思想状态。接下来,“俗虑比虚空”句子则直接指出了世俗的忧虑是多么的无意义,仿佛在无形的虚空中漂浮,无处依靠。

而“赖有残灯喻”则转折了前面的沉重感,微弱的灯光象征着希望和启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丝光明指引人们前行。最后一句“相传昏暗中”则强调了这种希望在纷杂的世俗生活中传递的重要性,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困境中也应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哲理,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人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僧话寂灭:楚地的僧人正在谈论一种超脱的境界。
    • 俗虑比虚空:世俗的烦恼与虚空无异,毫无意义。
    • 赖有残灯喻:幸好有微弱的光明作为比喻。
    • 相传昏暗中:这种微光在黑暗中得以传递。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俗虑”与“寂灭”的对比,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纷扰。
    • 比喻:将灯光比作希望,寓意在黑暗中仍需寻找光明。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超越世俗的烦恼,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光明,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楚僧:象征智慧与宁静的追求。
  • 寂灭:传递佛教思想中的超脱与宁静。
  • 残灯:希望的象征,暗示在困境中仍需寻找光明。
  • 昏暗:反映世俗生活的混乱与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楚僧话寂灭”中的“寂灭”指的是什么? A. 生死
    B. 超脱的境界
    C. 俗世的烦恼

  2. “俗虑比虚空”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A. 世俗的烦恼是无形无象的
    B. 世俗的烦恼是重要的
    C. 虚空是有意义的

  3. “赖有残灯喻”中的“残灯”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黑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同样探讨人心与自然的关系。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戴叔伦的《又酬晓灯离暗室》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戴叔伦更侧重于哲理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其四》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