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申州作
作者: 戴叔伦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许多人在战斗中死去,只有少数家庭幸免于刀兵之劫。村庄刚刚恢复安宁,儿童们还未长大。凉风吹拂着古老的树木,野火烧毁了营地的残余。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山高水清,显得宁静而清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人: 许多人。
- 刀兵: 指战争。
- 井邑: 指村庄。
- 安堵: 安静而安全。
- 儿童未长成: 孩子们还没有长大。
- 凉风: 凉爽的风。
- 古木: 参天大树。
- 野火: 自然发生的火灾。
- 残营: 战争遗留下来的营地。
- 寥落: 稀疏,形容人迹罕至。
- 千馀里: 十分广阔的地方。
典故解析: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代表着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中提到的“刀兵”和“儿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无辜生命的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30年-约公元800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反思。诗中表现了对人们生活的关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过申州作》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战乱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首句通过“万人曾死战”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惨烈,令人感受到人间的苦难与无奈。接着,诗人提到“几户免刀兵”,显示出在战火中仍有几户家庭存活,暗示着生存的希望与坚韧。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又表现出战后的重建过程,提到“井邑初安堵”,这不仅是对安宁的渴望,更是对战后生活的恢复与重建的期待。
诗中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样引人注目,如“凉风吹古木”与“野火烧残营”,这两个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后者则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创伤。最后两句“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通过辽阔的自然景观,传达了战后恢复的可能性与希望,山水的清澈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受,既有对战争的痛心,也有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人曾死战: 表示曾经有许多人在战争中牺牲,直接揭示战争的惨烈。
- 几户免刀兵: 只有寥寥几户家庭逃过了战乱,透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 井邑初安堵: 村庄刚刚恢复安宁,暗示战后的重建与希望。
- 儿童未长成: 孩子们尚未长大,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无辜生命的关切。
- 凉风吹古木: 自然的宁静,给人以安慰。
- 野火烧残营: 战争带来的破坏,形成强烈对比。
- 寥落千馀里: 描述辽阔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人迹罕至的孤寂。
- 山高水复清: 通过清澈的山水,传达出一种重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的宁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形象的意象描绘,如“凉风”、“古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与生命的韧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 象征着长久的生命与坚韧。
- 野火: 代表着战争的破坏与无情。
- 山高水清: 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几户免刀兵”,意思是:
- A. 所有人都死于战争
- B. 只有少数家庭幸免于难
- C. 没有人受到伤害
- D. 战争没有影响到任何人
-
诗中“凉风吹古木”意在表达:
- A. 生活的艰辛
- B. 自然的宁静
- C. 战争的破坏
- D. 人们的惶恐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赞美战争
- B. 渴望和平与重建
- C. 描述自然风光
- D. 批判社会的不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战乱背景下的思乡情感。
- 《夜泊牛津口》:李白,展现对安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过申州作》和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战争对生活的影响,但戴叔伦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重生与希望,而杜甫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哀伤与担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戴叔伦生平及其诗作研究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