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
时间: 2025-01-14 09:5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
刘禹锡〔唐代〕
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
浮精离碧海,分照接虞渊。
迥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
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
整御当西陆,舒光丽上玄。
从星变风雨,顺日助陶甄。
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
运行调玉烛,洁白应金天。
曲沼疑瑶镜,通衢若象筵。
逢人尽冰雪,遇景即神仙。
引素吞银汉,凝清洗绿烟。
皋禽警露下,邻杵思风前。
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
剑沉三尺影,灯罢九枝然。
象外形无迹,寰中影有迁。
稍当云阙正,未映斗城悬。
静对挥宸翰,闲临襞彩笺。
境同牛渚上,宿在凤池边。
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仲宣。
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陈篇。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中秋夜,空气清爽,阴影下的明月已经圆满。明亮的月光从蔚蓝的海面上升起,分散照耀着通往虞渊的方向。孤独的明月高高升起,似乎倚仗着天上的云彩而旋转。二仪(阴阳)交融,光辉皎洁,万物皆在这清澈的光辉中显得鲜明。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西边的陆地,照亮了上空的深蓝。星星的变化带来了风雨,太阳的轨迹也帮助了陶瓷的制作。远近的人们在同一时间仰望着这晶莹的夜空。月亮如同调制的玉烛,洁白而辉煌,照亮了金色的天际。曲折的水面仿佛是一面瑶镜,通衢之地如同盛大的筵席。遇到的人都如同冰雪,看到的景象仿佛是神仙。引导着素月吞没了银河,清澈的烟雾如同洗净的绿色云烟。水边的鸟儿在露水下警觉,邻近的杵声令人思念微风。水面仿佛是还珠的港口,山峦则如同种下的玉田。剑影沉浮在水中,灯光已然熄灭。形体虽不见,影子在天地间移动。云端的宫阙正好映衬着斗城未曾悬挂。静静地面对着挥舞的笔,悠闲地临摹着彩纸。此情此景如同在牛渚山上,宿泊在凤池旁。兴致掩盖了寻求安逸的道路,词采胜过了命运的仲宣。从今之后纸张将会因为我而珍贵,再也不咏叹那些陈旧的诗篇。
注释
- 阴灵:指月亮,常用以形容月亮的清冷与神秘。
- 虞渊:古代传说中神话的水域。
- 二仪:指阴阳,代表宇宙中的两个基本元素。
- 整御:整装,准备迎接。
- 陶甄:陶器的制作,指工艺。
- 冰雪:形容人们的清冷与高洁。
- 银汉:银河,形容月亮的光辉。
- 皋禽:水边的鸟类,指栖息在水边的鸟。
- 云阙:天上的宫殿。
- 斗城:指天上的星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为人正直,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刘禹锡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典雅而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中秋之夜,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诗人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借月抒怀,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间情感的思索。诗中充满了对月光的描绘,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是一首典型的中秋月夜诗。整首诗以月亮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清凉明亮的中秋夜,月光洒落在大地之上,带来宁静与美好。刘禹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月光的美丽,以及人们在此时此刻的心境。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如“浮精离碧海”、“曲沼疑瑶镜”等,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诗人在欣赏月色的同时,抒发了对人的思考,借助月亮的明亮,反映出人们心灵的清澈和高洁。诗中提到“遇景即神仙”,表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陈篇”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创作的自信与追求。他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具价值的作品,超越以往的成就,体现出他不懈的追求与对文学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景中秋爽:傍晚的中秋时分,空气格外清爽。
- 阴灵既望圆:月亮在阴影中显出圆满的模样。
- 浮精离碧海:明亮的月光从碧蓝的海面升起。
- 分照接虞渊:月光照耀着通往虞渊的方向。
- 迥见孤轮出:孤独的明月高高地升起。
- 高从倚盖旋:月亮似乎依靠着高空的云彩旋转。
- 二仪含皎澈:阴阳交融,光辉明亮。
- 万象共澄鲜:万物都在这清澈的光辉下显得鲜活。
- 整御当西陆:明亮的光辉照耀着西边的陆地。
- 舒光丽上玄:月光照亮了深蓝的天空。
- 从星变风雨:星星的变化带来了风雨。
- 顺日助陶甄:阳光的轨迹帮助了陶器的制作。
- 远近同时望:远近的人们同一时间仰望夜空。
- 晶荧此夜偏:这夜的月光格外清晰明亮。
- 运行调玉烛:月亮如同调制的玉烛。
- 洁白应金天:洁白的月光应映着金色的天际。
- 曲沼疑瑶镜:曲折的水面仿佛是瑶镜。
- 通衢若象筵:通衢之地如同盛大的筵席。
- 逢人尽冰雪:遇到的人都如同冰雪般清冷高洁。
- 遇景即神仙:看到的景象仿佛是神仙降临。
- 引素吞银汉:素月吞没了银河。
- 凝清洗绿烟:清澈的烟雾如同洗净的绿色云烟。
- 皋禽警露下:水边的鸟儿在露水下警觉。
- 邻杵思风前:邻近的杵声令人思念微风。
- 水是还珠浦:水面仿佛是还珠的港口。
- 山成种玉田:山峦如同种下的玉田。
- 剑沉三尺影:剑影沉浮在水中。
- 灯罢九枝然:灯光已然熄灭。
- 象外形无迹:形体虽不见,影子在天地间移动。
- 稍当云阙正:云端的宫阙正好映衬着斗城未曾悬挂。
- 静对挥宸翰:静静地面对着挥舞的笔。
- 闲临襞彩笺:悠闲地临摹着彩纸。
- 境同牛渚上:此情此景如同在牛渚山上。
- 宿在凤池边:宿泊在凤池旁。
- 兴掩寻安道:兴致掩盖了寻求安逸的道路。
- 词胜命仲宣:词采胜过了命运的仲宣。
- 从今纸贵后:从今之后纸张将会因为我而珍贵。
- 不复咏陈篇:再也不咏叹那些陈旧的诗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曲沼疑瑶镜”,用瑶镜比喻水面,形象生动。
- 拟人:如“遇景即神仙”,赋予景象以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全诗中各个句子大多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中秋明月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间情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创作的信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清明、高洁、团圆。
- 水:象征着柔和、包容、生命。
- 鸟:象征着自由、高洁、灵动。
- 山:象征着坚韧、稳定、永恒。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描述春天的景色
- B. 赞美中秋的明月
- C. 叙述战争的悲惨
- D. 讲述爱情的故事
-
“曲沼疑瑶镜”中“瑶镜”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明月
- B. 清澈的水面
- C. 远方的山峰
- D. 皎洁的星星
-
诗人用“逢人尽冰雪”形容什么?
- A. 人们的清冷与高洁
- B. 冬天的寒冷
- C. 春天的温暖
-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描绘了中秋明月,但更强调人间的情感与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更注重个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诗词的共同主题与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