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
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
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白话文翻译:
几位禅客在我生病时来看望我,我因此向他们致谢。
辛勤的贤者们齐聚一堂,前来探望这位病人。
添柴火煮雀舌,洒水清洗龙须。
我的身体如同芭蕉般脆弱,行动则需要竹杖扶持。
医王有神奇的良药,能不能请求一颗来呢?
注释:
- 病夫:指生病的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 雀舌:指一种美味的食物,通常用作煮汤的材料。
- 龙须:可能指长长的胡须,象征着修行者的风范。
- 芭蕉:一种植物,象征着脆弱和柔弱的状态。
- 筇竹:竹子,常用于制作拐杖,象征支撑和帮助。
- 医王:比喻医术高明之人。
典故解析:
“医王”一词,常用于指代医术高明的医生,历史上有名的医生如华佗、扁鹊等均可视为“医王”。在唐代,人们对医术的推崇使得名医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白居易齐名,二人并称“刘白”。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对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生病期间,几位修行的禅客前来探望,表达了他对友人关心的感激之情。诗中既有对身体虚弱的自谦,又体现出作者对生活、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鉴赏: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述几位禅客探望病人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对友情的珍视。前两句开头便引入了病人的身份,展示出一种虚弱的状态。接下来,细腻的描写与温暖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探访者的关怀。诗人用“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描绘了朋友们的细心与周到,既反映了关怀的深度,也赋予了生活中的小事以温暖的意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的脆弱与依赖,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健康的渴望与对医治的期待。特别是“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生病时的无助与渴望,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整首诗在简洁中透出深刻的哲理,既反映了诗人对健康的渴望,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 这句自述病情,表示几位禅客前来探望,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
-
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
- 指代贤者们的到来,表明他们对病人的关怀。
-
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 描述朋友们为他煮食和打理环境,表现出温暖的情感。
-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
- 用芭蕉比喻自己的脆弱,行动需要帮助。
-
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 对医药的渴望与期待,表达了对健康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身是芭蕉喻”,通过比喻深化了脆弱的意象。
- 对仗:用“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病痛为背景,强调友情的温暖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人对健康的渴望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脆弱与无助,反映诗人的身体状态。
- 筇竹:象征支撑与帮助,体现友情的支持。
- 雀舌:象征美好与温暖的生活,反映朋友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刘禹锡
C) 杜甫
D) 王维 -
“医王”指的是谁?
A) 一位王子
B) 高明的医生
C) 诗人的朋友
D) 一位禅客 -
诗中用“芭蕉”比喻什么?
A) 健康
B) 脆弱
C) 努力
D) 友情
答案:
- B) 刘禹锡
- B) 高明的医生
- B) 脆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对比,刘禹锡的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脆弱的自省,而白居易则倾向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探讨。两者均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但风格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