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抱霜枝向月啼,数声清绕郡城低。
那堪日夜有云雨,便似巫山与建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猿猴在霜冻的树枝上向月亮哀鸣,几声清脆的叫声在郡城的上空回荡。怎能忍受日夜的云雨交加,仿佛巫山与建溪的景象一般。
注释:
- 怨:指悲怨或哀怨的情感。
- 霜枝:被霜覆盖的树枝,象征寒冷孤寂的环境。
- 啼:指鸟兽的鸣叫,这里特指猿猴的叫声。
- 郡城:指地方行政区的城镇,这里是诗人所处的城市。
- 巫山与建溪:典故,巫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建溪为流经巫山的河流,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江,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其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的某个秋冬季节,诗人或许在郡城中听到猿声,触发了对自然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孤独与隔绝感的哀怨。
诗歌鉴赏:
《宜春郡城闻猿》是崔江的一首佳作,通过猿猴的叫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以“怨抱霜枝向月啼”构建出一种冷峻的环境,猿猴在寒霜覆盖的树枝上发出哀鸣,既描绘了自然的凄凉,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苦闷。随着“数声清绕郡城低”的描写,诗人的情感与环境的关系愈加紧密,猿声清脆,却又显得沉重,仿佛在回荡着他对生活的深思。
后两句则转向更深层的情感表达,“那堪日夜有云雨,便似巫山与建溪”,将个人的哀愁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出对爱情或友情的渴望与无奈,巫山与建溪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的寄托,诗人以此来反映他对心中所念之人的思念与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怨抱霜枝向月啼:猿猴在寒冷的霜枝上向月亮哀鸣,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
- 数声清绕郡城低:几声清脆的猿鸣在郡城上空回荡,突显了声音的清晰与环境的宁静。
- 那堪日夜有云雨:无法忍受日夜的云雨交加,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愁苦。
- 便似巫山与建溪:形象地比喻出日夜的愁苦与巫山、建溪的美好景象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巫山与建溪”比喻情感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
- 拟人:猿猴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 猿猴:象征孤独与哀怨,表现出内心的苦痛。
- 霜枝:暗示寒冷与孤寂,形成对比。
- 月亮:象征思念与希望,照亮孤独的夜空。
- 云雨:象征愁苦与阴郁,造成情感的压抑。
- 巫山与建溪:代表美好的情感与回忆,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对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怨抱霜枝”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平静 -
“数声清绕郡城低”中“清”指的是什么? A. 明亮
B. 清脆
C. 清澈
D. 清静 -
“便似巫山与建溪”中巫山和建溪的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美好的情感与现实的对比
C. 自然的壮丽
D. 生活的琐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崔江的《宜春郡城闻猿》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情感,前者通过猿声反映内心的孤寂,后者则通过月光与酒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两首诗在主题上相似,但表现的方式各有千秋,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更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