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

时间: 2025-01-06 09:29:12

千行百业斗真章,广告乱如蝗。

仙家妙物,人间极品,吆喝方忙。

欺蒙伪劣谁能辨?

宰你没商量。

良心掉价,荷包缩水,道德清仓。

意思解释

眼儿媚

作者: 陈振家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行百业斗真章,广告乱如蝗。
仙家妙物,人间极品,吆喝方忙。
欺蒙伪劣谁能辨?宰你没商量。
良心掉价,荷包缩水,道德清仓。

白话文翻译:

整天各种行业争夺真章,广告乱得像蝗虫一样。
那些仙家妙品和人间极品,叫卖得热火朝天。
谁能分辨这些欺骗和伪劣的东西?宰你是没有商量的。
良心贬值,钱包缩水,道德也被清仓了。

注释:

  • 千行百业: 指各行各业。
  • 斗真章: 争夺真理或真相。
  • 广告乱如蝗: 形容广告泛滥,像蝗虫一样覆盖一切。
  • 仙家妙物: 指神仙般的奇物。
  • 吆喝方忙: 形容叫卖的人忙碌。
  • 欺蒙伪劣: 指欺骗和伪劣商品。
  • 宰你没商量: 意思是毫不留情地剥削你。
  • 良心掉价: 指良心不再值钱。
  • 荷包缩水: 意思是钱袋子变小了,形容收入减少。
  • 道德清仓: 指道德标准被抛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振家,现代诗人,以敏锐的社会观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常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繁荣时期,反映了商业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广告泛滥、假冒伪劣商品的横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诗歌鉴赏:

《眼儿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广告泛滥和伪劣商品充斥的现象,呈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诗的开头“千行百业斗真章,广告乱如蝗”便直接切入主题,揭示了社会各行各业为了竞争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现状。接下来的“仙家妙物,人间极品,吆喝方忙”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商家们热衷于销售虚假优质商品的现状,令人警觉。

“欺蒙伪劣谁能辨”这一句更是直指当今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泛滥,常常难以辨别真伪,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哀。最后几句则进一步揭示了道德的沦丧和个人经济利益的丧失,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深刻反思。整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诗人在关注社会问题方面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行百业斗真章: 反映了行业之间的竞争,追求真相和真实的产品。
  2. 广告乱如蝗: 形象地描述广告的泛滥,给人一种无处不在的感觉。
  3. 仙家妙物,人间极品: 夸张地呈现了商家对于商品的宣传,暗示虚假宣传。
  4. 吆喝方忙: 形象地描绘了商家叫卖的忙碌场景,突显商业活动的繁忙。
  5. 欺蒙伪劣谁能辨: 反映了消费者面临的困境,难以辨别商品的真伪。
  6. 宰你没商量: 直接表达了对商家剥削行为的愤怒。
  7. 良心掉价,荷包缩水: 指出道德沦丧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打击。
  8. 道德清仓: 强调社会道德的缺失。

修辞手法:

  • 比喻: “广告乱如蝗”将广告与蝗虫类比,形象生动。
  • 对仗: “良心掉价,荷包缩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夸张: “仙家妙物,人间极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虚假宣传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现代商业社会的批判,揭示了道德沦丧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诗人表达了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呼吁人们关注真正的价值和道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蝗虫: 象征着无处不在的广告和商业化现象。
  2. 仙家妙物: 代表虚假宣传的商品,暗示其非现实性。
  3. 良心: 代表道德和良知,意在强调社会的伦理缺失。
  4. 荷包: 象征个人的经济利益,反映出人们的经济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广告乱如蝗”是指什么?

    • A. 广告内容丰富
    • B. 广告泛滥成灾
    • C. 广告质量优良
    • D. 广告很少
  2. 诗中“欺蒙伪劣谁能辨”的意思是什么?

    • A. 消费者能辨别真伪
    • B. 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 C. 商品质量很好
    • D. 广告宣传真实
  3. “良心掉价,荷包缩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经济富裕
    • B. 道德沦丧与经济困境
    • C. 社会和谐
    • D. 商品丰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反映社会变迁与人心变化的作品。
  • 《秋夕》:描绘社会现象与个人思考的诗作。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眼儿媚》都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偏向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两首诗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传达了深刻的主题。

参考资料:

  • 陈振家诗词作品集
  • 现代诗歌赏析相关书籍
  • 社会消费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