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时间: 2025-01-19 18:10: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话文翻译:
自从河南发生乱事,关内饥荒挡住了我们,
兄弟们离散,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因看到明月而有所感触,随便写下我心中的思念,
寄给浮梁的大哥、潜七弟、乌江的十五弟,
同时也寄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妹们。
眼下时局艰难,年景荒凉,家业已空,
兄弟们都在外漂泊,向西向东各自远走。
战乱之后,田园荒凉,
亲人们流落在外,身在路途之中。
看着月影分散如千里大雁,
离别的根基如秋天的蓬草般四散。
我们共看明月,应该都流下眼泪,
一夜之间,乡愁在五处同在。
注释:
- 河南: 指中国河南省。
- 关内: 指关中地区,古时的一个地理概念。
- 浮梁: 地名,指如今的江西省浮梁县。
- 符离: 地名,现今的安徽省符离镇。
- 下邽: 地名,指今陕西省的一部分。
- 羁旅: 指漂泊在外,失去归宿的生活。
- 干戈: 指战争和斗争。
- 吊影: 指对着影子感伤,暗指思念。
- 九秋蓬: 指秋天的蓬草,形容离散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擅长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刻,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闻名。
创作背景:
《望月有感》作于白居易流亡生涯中,正值唐朝中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生困苦。诗中表达了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与哀伤,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望月有感》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思念的诗,更是对战乱时代人们苦痛生活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巧妙地将作者的思念情绪与对社会动荡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诗人以“望月”引出内心的感慨,既是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故乡的怀念。诗中提到的“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后人们的流离失所,令人心痛。同时,诗中提到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将五处的乡愁情感凝聚在一轮明月之下,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生活希望的追求。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深切的思念与无奈,展示了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河南经乱:从河南经历了动乱,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
- 关内阻饥:在关中地区面临饥荒的困境。
-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兄弟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彼此失去联系。
- 因望月有感:因看到明月而有所感触。
- 聊书所怀:随便写下心中的思念。
- 寄上浮梁大兄:把信寄给浮梁的大哥。
- 时难年荒世业空:在艰难的时代,年景荒凉,家业已空。
- 弟兄羁旅各西东:兄弟们各自漂泊,向西或向东。
- 田园寥落干戈后:在战争后,田园荒凉。
- 骨肉流离道路中:亲人流离失所,身在路途之中。
- 吊影分为千里雁:思念如千里大雁的影子。
- 辞根散作九秋蓬:离别的根基如秋天的蓬草般四散。
- 共看明月应垂泪:大家一起看明月,应该流下眼泪。
- 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夜之间,乡愁在五处同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千里雁”,形象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对仗:诗中有较为工整的对仗句式,如“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明月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成为思念的媒介。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乱与动荡时期人们苦痛生活的同情。诗人通过对明月的凝视,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 象征思念和团圆,代表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向往。
- 千里雁: 代表分离与思念,寓意兄弟之间的距离与牵挂。
- 秋蓬: 象征离散与漂泊,表达无根的无奈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兄弟离散,各在一处”意思是: A. 兄弟们团聚在一起
B. 兄弟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C. 兄弟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活
D. 兄弟们相互扶持 -
填空题: 诗中提到“共看明月应垂泪”,这句话表达了____(情感)。
-
判断题: 诗中提到“千里雁”是指兄弟之间的团圆。(对/错)
答案:
- B
- 思念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明月表达乡愁。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与李白的《静夜思》都以月亮为意象,但白居易更加关注于兄弟之间的情感与战乱带来的离散,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的乡愁与孤独。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视角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