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贫嫠怨》
时间: 2025-01-01 12:05: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料人生到此时,贫嫠无药病常危。
经宵敝帐惟亲火,破灶生薪每断炊。
十指皴来针线苦,一灯挑尽雪风欺。
望夫空化山头石,弱女相依未有儿。
白话文翻译:
谁能想到人生到了这个时候,生活贫困,身边无药可治,常常生病。
整夜在破旧的帐篷里,只能依靠微弱的火光取暖,破旧的灶台常常没有柴火来做饭。
双手干裂,缝纫时十分吃力,微弱的烛光在雪风中摇曳。
望着远方的山头,盼望丈夫归来,却只化为一块石头,身为弱女子,依靠彼此,却无儿女相伴。
注释:
- 贫嫠:贫困的寡妇。
- 无药:没有药物。
- 病常危:常常生病,处于危险之中。
- 经宵:整夜。
- 敝帐:破旧的帐篷。
- 亲火:亲近的火光,形容温暖。
- 破灶:破旧的灶台。
- 生薪:生火用的柴薪。
- 十指皴:双手干裂、粗糙。
- 针线苦:缝纫的辛苦。
- 挑尽:用尽。
- 雪风欺:在寒风中,雪花肆虐。
- 望夫:盼望丈夫。
- 空化:徒然地化作。
- 山头石:比喻无望的等待。
- 弱女:弱小的女子。
- 相依:彼此依靠。
- 未有儿:没有孩子。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主题涉及到贫苦与无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困境,尤其是寡妇的艰辛生活。诗中的意象如“山头石”象征着无望的等待,正体现了那种对人生处境的无奈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念祖(1904-1979),近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出生于湖南,曾任教于多所大学。他的诗多描绘女性的苦痛及社会底层的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民国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很多女性因战争、社会动乱而成为寡妇,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诗歌鉴赏:
《三冬贫嫠怨》是一首深刻反映女性苦难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寡妇在贫困与无助中的生活状态,情感真挚,令人心痛。首句“谁料人生到此时”便以疑问的形式引入,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惊叹,似乎在说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接下来的“贫嫠无药病常危”,直白地揭示了生活的窘迫,病痛相伴,无药可医,令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整首诗以“火”、“灶”、“针线”、“灯”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妇女在严冬中如何艰难度日的场景。尤其是“十指皴来针线苦”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她在生活重担下的辛勤和苦楚。最后两句“望夫空化山头石,弱女相依未有儿”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与失落感。她盼望丈夫的归来,却只化作无情的石头,象征着期盼的渺茫与现实的残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料人生到此时”: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艰辛。
- “贫嫠无药病常危”:描述生活困苦,寡妇无药可医,常常生病。
- “经宵敝帐惟亲火”:整夜在破旧帐篷中,依靠微弱的火光取暖。
- “破灶生薪每断炊”:破旧的灶台常常没有柴火做饭。
- “十指皴来针线苦”:双手干裂,缝纫工作十分辛苦。
- “一灯挑尽雪风欺”:微弱的烛光在寒风中摇曳。
- “望夫空化山头石”:徒然盼望丈夫归来,化为无望的石头。
- “弱女相依未有儿”:弱小的女子只能相依为命,却没有孩子。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破灶生薪每断炊”通过对比突显生活的艰难。
-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孤独与坚韧,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屈与对未来的渴望,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写照。
意象分析:
- 火:象征温暖与希望,但在这里却是微弱的、可怜的存在。
- 灶:生活的基本需求,体现了生活的拮据。
- 针线:代表女性的辛劳与艰辛。
- 灯:象征希望,然而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无力。
- 山头石:象征失望与无奈,暗示着对未来的渺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贫嫠”指的是哪类人群? A. 富裕的商人
B. 贫困的寡妇
C. 士绅
D. 病人 -
诗中提到的“十指皴来针线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活富足
B. 生活艰辛
C. 生活快乐
D. 生活无忧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的团聚
B. 失望与孤独
C. 希望与期待
D. 丰收的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胡念祖的《三冬贫嫠怨》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艰难困苦的生活。杜甫在《春望》中表现的是战乱中的悲哀,而胡念祖则关注女性的生活困境与无助,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胡念祖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