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
时间: 2025-01-14 07:3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枝春
作者: 陈永正
迓月东生,渐黄昏曲院流辉如雨。
风前悄洒,湿了那人眉宇。
温春在抱,问一缕细香何处。
还又恐波泛深情,故故枕肩私语。
相思怨多休诉。
怕碧帘窥影,对门人妒。
幽房坐久,忽地催人归去。
推言夜冷,定知忆阿娘吩咐。
还待索纤手同行,涩羞未与。
白话文翻译
月亮从东边升起,黄昏渐渐降临,曲院里的灯光如同细雨般洒落。
微风轻轻吹拂,湿润了她的眉宇。
温暖的春天在怀抱,轻声问那一缕细香来自何处。
又害怕情感泛滥,故意在肩头低声私语。
相思怨情太多,还是少说为妙。
怕那碧帘窥视影子,生怕邻居嫉妒。
幽静的房间坐久了,忽然催促人归去。
推说夜晚寒冷,想必是想起母亲的叮嘱。
还想要牵她的纤手同行,却因羞涩而未能。
注释
- 迓月: 迎接的月亮,指月亮升起。
- 曲院: 曲折的院落。
- 流辉: 流动的光辉,形容灯光如雨。
- 眉宇: 眉毛和眼睛之间的地方,指面部神情。
- 细香: 轻盈而细腻的香气。
- 私语: 暗中低声交谈,通常含有情感的交流。
- 碧帘: 绿色的帘子,象征遮掩和隐私。
- 幽房: 安静的房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自然的意境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一枝春》写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在此时寄托了对爱情和思念的细腻感受,表达了春天的温暖与人间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一枝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相思的情感。开篇的“迓月东生”便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温柔而又富有诗意的基调,月亮的升起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随着黄昏的来临,诗人描绘了曲院流辉的美丽景象,光影交错之中,带来了情感的细腻流露。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风前悄洒,湿了那人眉宇”展现了内心的柔情与思念,温春的怀抱更是将这份情感推向高潮。诗中“细香”一词,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爱人的思念,让人感受到那种细腻而又甜美的情感。
而后,诗人又表现出对情感的隐晦与顾虑,尤其是“怕碧帘窥影,对门人妒”,在这一句中,诗人流露出的羞涩与不安,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而真实。最后的“涩羞未与”更是将这份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表达了对爱与羞涩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在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细腻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迓月东生:描绘月亮升起的情景,预示着新的开始。
- 渐黄昏曲院流辉如雨:描绘黄昏时分,院子里的灯光如雨般洒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风前悄洒,湿了那人眉宇:微风轻拂,带来湿润与温柔,暗示情感的细腻。
- 温春在抱,问一缕细香何处:春天的温暖在怀抱,轻声询问细腻的香气来源。
- 还又恐波泛深情,故故枕肩私语:生怕情感泛滥,故作轻松低语,暗示内心的纠结。
- 相思怨多休诉:思念与怨恨太多,还是少说为妙,体现隐忍。
- 怕碧帘窥影,对门人妒:害怕被人窥视,生怕被邻居嫉妒,流露出对情感的保护。
- 幽房坐久,忽地催人归去:在幽静的房间待久,突然被催促回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推言夜冷,定知忆阿娘吩咐:推说夜晚寒冷,想必是想起母亲的叮嘱,展现亲情。
- 还待索纤手同行,涩羞未与:希望能够牵手同行,却因羞涩未能,表现情感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 “曲院流辉如雨”,用“如雨”形容灯光的细腻与温柔。
- 拟人: “温春在抱”,赋予春天情感,增添诗的温暖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相思怨多休诉,怕碧帘窥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春天的温暖与人间情感的交织,表现了对爱情的期待与羞涩,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庭和母亲的思念,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希望与温暖。
- 春天: 代表新的开始与生命的复苏。
- 细香: 细腻的情感与思念。
- 碧帘: 隐私与保护,象征爱情的脆弱。
- 幽房: 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枝春》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永正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碧帘”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隐私
- C. 财富
- D. 自由
- 诗中提到的“细香”指的是?
- A. 花香
- B. 食物香
- C. 柔情
- D. 清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by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同样描绘了春天的夜晚,但通过江水与月光的结合,展现了人间的相思情感。而陈永正的《一枝春》则通过细腻的日常场景与情感波动,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与矛盾,体现了不同的诗学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现代诗歌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