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6 06:44:5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踏莎行
作者: 刘志渊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动静忘机,聪明不作。
悟来总把尘情削。
心灯挑剔不曾昏,
慧光遍照弥寥廓。
常净常清,不耽不着。
一真境上从盘礴。
亦无牛像亦无人,
卓然独立摅真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宁静、超然境界的追求。动静之间,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智慧不再拘泥于形相。领悟后,尘世的情感纷扰被一一削去。心中的明灯始终明亮,智慧的光辉普照四方。常常保持心灵的清净,不被外物所牵绊。在真实的境界中,万物皆归于一种悠然自得。既没有牛的形象,也没有人的存在,独自一人,享受着真正的快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动静:指心境的变化,动指外界的纷扰,静指内心的宁静。
- 聪明:在此指智慧,作者强调要放下世俗的聪明才智。
- 尘情:指世俗的情感与牵挂。
- 心灯:比喻心中的智慧之光。
- 慧光:指智慧的光辉。
- 一真境:指真实的境界,超越世俗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卓然独立”可理解为道家或禅宗的思想,强调一种超然物外、独立自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志渊,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作品多表现出超然脱俗的思想,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这首《踏莎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以此表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纷扰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刘志渊以心灵追求为主题的诗作,通过对动静、聪明与尘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光辉。诗的开首“动静忘机,聪明不作”,即是强调在纷扰的世俗之中,心灵的动静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外在的聪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清晰。接着,诗人提到“悟来总把尘情削”,这表明了领悟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去除内心的杂念,达到一种清净的境地。
“心灯挑剔不曾昏,慧光遍照弥寥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明亮与智慧的普照,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光辉始终存在且清晰。接下来的“常净常清,不耽不着”,进一步说明诗人对内在清净的追求,不被外物所困扰,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最后的“亦无牛像亦无人,卓然独立摅真乐”则是对一种超凡脱俗境界的描述,不再拘泥于世俗的形象,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心的独立与宁静。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理,激励人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动静忘机:在动与静之间,忘却多余的思虑。
- 聪明不作:智慧不再外露,放下世俗的聪明。
- 悟来总把尘情削:领悟后,能够切断世俗情感的牵挂。
- 心灯挑剔不曾昏:内心的明灯始终明亮,未曾暗淡。
- 慧光遍照弥寥廓:智慧的光辉普照四方,空间广阔。
- 常净常清,不耽不着:保持常态的清净,不被外物所困。
- 一真境上从盘礴:在真实的境界中,心灵得到释放。
- 亦无牛像亦无人:无名无相,无人相伴。
- 卓然独立摅真乐:独立自如,享受真实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心灯”和“慧光”比喻智慧与内心的明亮。
- 对仗:动静、聪明与不作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内心的选择。
- 排比:多次使用“常净常清”等句式,增强节奏感与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智慧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找内心的真实快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灯:象征智慧、明亮的内心。
- 慧光:象征知识的光辉与指引。
- 真乐:象征内心真实的快乐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依赖
-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自然的描绘
-
“动静忘机”中的“机”指的是什么?
- A. 机器
- B. 心机、算计
- C. 动作
- D. 静止
-
诗中所说的“心灯”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智慧与明亮的内心
- C. 外在的光辉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是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与追求。
- 苏轼《定风波》:描绘超然态度,强调对生活的豁达。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志渊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刘志渊更强调智慧与内心的清净,而王维则侧重自然的描绘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背景及鉴赏的综合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深入分析元代诗人的风格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