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壬申元日》
时间: 2025-01-19 18:09: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壬申元日
作者: 石声汉
节序惊偷换。甚无端春光才逗,春愁先长。
残雪半消青甃冷,风劲庭柯争响。
似代诉人间凄惘。浊酒待浇离别恨,病欺人不放金尊仰。
浑无语,但凝想。欢情已逐飞云漾。
尽天涯青袍自吊,深盟频爽。
冻彻远鸡催客梦,残漏晓星相向。
孤影动一镫微晃。迢递水云深阻隔,极相思两地成惆怅。
清泪泻,鬓霜酿。
白话文翻译:
节令的交替令人惊艳,春光刚刚露面,春愁已经悄然滋长。
残雪半解,青石冷冷,狂风在庭院的树枝上争响。
这似乎在向人间诉说着凄凉的情感。浊酒等待着浇灭离别的怨恨,病痛使人无法仰望金杯。
无话可说,只有默默地凝视。欢快的情感已如飞云般消散。
在天涯路上,身着青袍自感失落,深厚的盟约却难以清爽。
冰冷彻骨,远处的鸡鸣催醒了客人的梦,晨露的星辰相互倾斜。
孤独的影子在微弱的灯光下摇曳,遥远的水云深处阻隔着,极致的思念使两地成了惆怅。
清泪流下,鬓边的霜发慢慢酿成岁月的苦涩。
注释
- 节序:指节令的变换。
- 青甃:青色的石砖。
- 庭柯:庭院中的树枝。
- 浊酒:指混浊的酒,常用来形容情感的麻醉或解忧。
- 金尊:金制的酒器,象征着尊贵的酒。
- 孤影:独自的身影。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了“浊酒待浇离别恨”,反映了古代文人以酒解愁的传统,同时“青袍”象征了游子心中的失落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声汉,近现代诗人,生于清末,长于民国,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壬申年元日,正值春寒料峭之时,诗人在此时感受到的离愁别绪和春天的到来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金缕曲 壬申元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透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残雪”、“青甃”、“孤影”等,构建出一幅春寒微凉的画面,既有外在的自然景象,也有内心的情感冲突。诗人通过对春光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对人生变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离别的无奈。
整首词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先是自然景象的描写,随后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在酒中寻求解脱,却又因病痛和思念而倍感无奈,情感层次复杂,令人动容。同时,诗中“极相思两地成惆怅”的句子,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离愁别恨,表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与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节序惊偷换:节令的变化令人惊讶。
- 甚无端春光才逗,春愁先长:春天的光景刚刚开始,春愁却已蔓延。
- 残雪半消青甃冷:残雪已经融化,青石显得冰冷。
- 风劲庭柯争响:狂风在庭院的树枝上争相作响。
- 似代诉人间凄惘: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凄凉的情感。
- 浊酒待浇离别恨:浊酒等待着去解开离别的痛苦。
- 病欺人不放金尊仰:病痛让人无法仰望金杯。
- 浑无语,但凝想:无话可说,只有默默思索。
- 欢情已逐飞云漾:欢愉的情感如飞云般消逝。
- 尽天涯青袍自吊:身处天涯,穿着青袍自感失落。
- 深盟频爽:深厚的盟约却难以清爽。
- 冻彻远鸡催客梦:冰冷透彻,远处的鸡鸣催醒了客人的梦。
- 残漏晓星相向:晨露的星辰彼此倾斜。
- 孤影动一镫微晃:孤独的影子在微弱的灯光下摇曳。
- 迢递水云深阻隔:遥远的水云深处互相阻隔。
- 极相思两地成惆怅:极致的相思使两地成了惆怅。
- 清泪泻,鬓霜酿:清泪流下,鬓边的霜发慢慢酿成岁月的苦涩。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光”、“浊酒”等意象比喻内心的情感状态。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风劲庭柯争响”。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人生的无常、思念的深重和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春光:象征希望与新生,但在诗中却引发春愁。
- 残雪:代表过去的遗留和寒冷,暗示着失去与时间的流逝。
- 浊酒:象征借酒消愁的无奈与痛苦。
- 孤影:代表孤独与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袍”最可能象征什么?
- A. 青色的衣服
- B. 游子的失落与思念
- C. 春天的到来
- D. 离别的痛苦
-
诗中“浊酒”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失落与无奈
- C. 愤怒
- D. 平静
-
“清泪泻,鬓霜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与思念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孤独。
- 《离骚》 - 屈原: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金缕曲 壬申元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石声汉则更为深沉和忧伤。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诗词入门与技巧》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