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 中秋青岛海滨待月》
时间: 2024-12-31 03:5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渺何年始。望胶湾岛山横立,逼人海气。大月乍生云涛裂,一霎光倾万里。便世上回天转地。终古星云流不尽,更从谁问取高寒意。浑欲忘,廿年事。栈桥默对沧波醉。漫思量荒台列舰,骊愁鲛泪。荡尽劫灰重收拾,无限河山信美。独微闻梵音潮水。青女素娥休斗作,愿亿家解领团圆味。风欲动,群鸥起。
白话文翻译:
浩渺的大海,这一年是从何时开始的?我望见胶湾的岛屿巍然耸立,仿佛逼人而来的海气。明亮的大月亮忽然从云涛中露出,瞬间光辉倾洒万里。便是世界在不断地回旋变迁。星空与星云自古以来流转不息,谁来问取那高寒的情怀呢?我几乎想要忘却过去二十年的事。栈桥静静地面对着翻涌的海波,醉意渐浓。漫无目的地思索荒凉的平台上排列着的舰船,仿佛有着愁苦的鱼泪。历尽劫难重新收拾,祖国的河山依然是那么美丽。独自听见潮水的梵音。青女和素娥不再争斗,希望亿万家庭都能领略到团圆的滋味。微风欲动,群鸥齐起。
注释:
- 浩渺:形容海洋辽阔无边。
- 胶湾:指青岛的胶州湾。
- 逼人海气:形容海上给人一种压迫感的气息。
- 大月乍生:大月亮突然出现。
- 云涛裂:云层像波涛一样裂开。
- 劫灰:指经历过灾难后的灰烬。
- 梵音:佛教的音声,这里指潮水的声音如同佛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出生于当代,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融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贺新凉 中秋青岛海滨待月》创作于中秋节,正值阖家团圆的时刻。诗人身在青岛,感受着海滨的美丽和节日的气氛,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和对过往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青岛的海滨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中秋夜的壮丽景象。开头的“浩渺何年始”引发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诗中提到的“胶湾岛山”则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接着,诗人通过“云涛裂”“光倾万里”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明月初升时的壮观场景,仿佛让人们感受到那一瞬间的震撼与美丽。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回忆过往的经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荡尽劫灰重收拾,无限河山信美”一句,诗人以劫灰为喻,象征人生的磨难与洗礼,最终依然对祖国的美好和未来充满信心。最后的“青女素娥休斗作,愿亿家解领团圆味”则回归到中秋团圆的主题,传达出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氛围。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细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渺何年始:开篇引出哲学思考,感慨时间的不可捉摸。
- 望胶湾岛山横立,逼人海气:描绘胶州湾的壮观景象,海气逼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 大月乍生云涛裂,一霎光倾万里:描写月亮初升的瞬间,光辉照耀,表现自然之美。
- 便世上回天转地:暗示世界的变化与无常。
- 终古星云流不尽:表达时间与宇宙的永恒。
- 更从谁问取高寒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谁能理解那种高远的情怀呢?
- 浑欲忘,廿年事: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渴望遗忘过往的烦恼。
- 栈桥默对沧波醉:栈桥静静面对大海,醉心于海的壮丽。
- 漫思量荒台列舰,骊愁鲛泪:思考历史的变迁,艰难的经历。
- 荡尽劫灰重收拾,无限河山信美:经历磨难后,依旧对祖国的美好充满信心。
- 独微闻梵音潮水:潮水的声音如同佛教的梵音,象征宁静。
- 青女素娥休斗作:青女与素娥(嫦娥)不再争斗,象征和谐。
- 愿亿家解领团圆味:表达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
- 风欲动,群鸥起:描绘自然的动感,结束时带出一种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景物更有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和团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庭团聚的向往,表达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浩渺: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和时间的无尽。
- 大月:象征着团圆与希望。
- 沧波:代表着历史的沉浮与人生的变迁。
- 梵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胶湾”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青岛
- B. 大连
- C. 上海
-
“荡尽劫灰重收拾”这一句的意思是:
- A. 忘记过去
- B. 重新整理经历
- C. 享受生活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自然景色
- B. 家庭团圆
- C. 时间流逝
答案:
- A. 青岛
- B. 重新整理经历
- B. 家庭团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语言更加婉约。
- 《静夜思》: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贺新凉》则结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