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 六月六日同里诸君子招饮南河泊观荷作》
时间: 2025-01-04 12:39: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凉 六月六日同里诸君子招饮南河泊观荷作
作者: 程颂万 〔清代〕
携得金台酒。出城来西山招我,鹭鸥之友。
鸥外荷花三十顷,倒映凤城垂柳。
看入座小鬟相候。画桨移来波路窄,
便摘花依槛花妨肘。吹一笛,晚风瘦。
江南已是销魂够。又匆匆移船海上,
来看北斗。今日南河亭子上,
闲杀水茳如绣。也略似后湖莺脰。
酒气熏帘花气湿,已夕阳堕在溪前后。
张翰约,问谁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聚会场景,诗人携带金台酒出城,受邀到西山与朋友们在南河边观赏荷花。河面上有成群的鹭鸥,与盛开的荷花形成美丽的景象,倒映在凤城的垂柳之下。小侍女在座位上等候,船只划过狭窄的水道,诗人便从船上摘下荷花,花枝妨碍了肘部。轻声吹奏笛子,晚风微凉,江南的美景已让人心醉神迷。匆匆间又移船到海上,仰望北斗星。今日在南河的亭子上,水面如绣般宁静,似乎也有些像后湖的黄莺。酒香弥漫,花香湿润,夕阳已经沉落在溪水的前后。张翰的约会,问谁又与我相伴?
注释:
字词注释:
- 携得:携带、带走。
- 金台酒:美酒,金台指代美酒的珍贵。
- 鹭鸥:白鹭和鸥鸟,象征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
- 鬟:古代女子的发髻,这里指侍女。
- 画桨:指划船时使用的桨。
- 晚风瘦:形容晚风轻盈,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闲杀:形容环境的闲适和美好。
- 酒气熏帘:酒香弥漫,熏染了纱帘。
典故解析:
- 张翰:张翰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隐士,有“张翰约”的典故,意指与高洁之士的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颂万,清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以及人际交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仲夏之际,正值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与友人相聚于南河,借酒助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贺新凉》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的自然风光和人际交往的愉悦。诗人以“携得金台酒”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金台酒作为聚会的饮品,象征着友谊的珍贵和欢庆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河边美丽的荷花和悠然自得的鹭鸥,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令人向往。
在“看入座小鬟相候”一句中,小侍女的出现增添了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通过描绘晚风和夕阳,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最后,“张翰约,问谁偶”一句,既是对朋友相聚的期待,也是对人生交往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情的温暖,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具有深刻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携得金台酒:开篇带出聚会的主题。
- 出城来西山招我,鹭鸥之友:说明与友人聚会的地点和心情。
- 鸥外荷花三十顷,倒映凤城垂柳:描绘自然景观,展示美丽的荷花和倒影。
- 看入座小鬟相候:小侍女的等候,增加了生活气息。
- 画桨移来波路窄:船只划过,形成了动态的画面。
- 便摘花依槛花妨肘:摘花的细节,表现出诗人的细腻与幽趣。
- 吹一笛,晚风瘦:音乐和晚风的描写,增强了氛围感。
- 江南已是销魂够:表达诗人对江南美景的陶醉。
- 又匆匆移船海上:时间的流逝,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感慨。
- 来看北斗:仰望星空,哲思升华。
- 今日南河亭子上,闲杀水茳如绣:描绘亭子上的闲适景象。
- 也略似后湖莺脰:以往的美好回忆激起情感共鸣。
- 酒气熏帘花气湿:酒香与花香交融,氛围愈加浓厚。
- 已夕阳堕在溪前后:夕阳西下,时间的流逝。
- 张翰约,问谁偶:结束时的思考与期待,加深了友谊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茳如绣”,将水面比喻为绣品。
- 拟人:如“晚风瘦”,赋予风以人的特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美丽的江南水乡相聚的快乐心情,反映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台酒:象征友谊与欢庆。
- 荷花:美丽、纯洁与自然的象征。
- 鹭鸥:自由与宁静的象征。
- 晚风:清新、惬意的氛围。
- 北斗:星空的象征,哲学思考的引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台酒”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痛苦
- C. 旅行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主要以什么为主?
- A. 山
- B. 河
- C. 荷花
-
张翰约指的是?
- A. 与朋友的聚会
- B. 与家人的团聚
- C. 一次旅行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程颂万的《贺新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但前者更强调人际交往的欢愉,而后者则突出孤独与思索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