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兵篇》
时间: 2025-01-17 10:4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疲兵篇
作者:刘长卿 〔唐代〕
骄虏乘秋下蓟门,阴山日夕烟尘昏。
三军疲马力已尽,百战残兵功未论。
阵云泱漭屯塞北,羽书纷纷来不息。
孤城望处增断肠,折剑看时可沾臆。
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
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万里飘飖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
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
汉月何曾照客心,胡笳只解催人老。
军前仍欲破重围,闺里犹应愁未归。
小妇十年啼夜织,行人九月忆寒衣。
饮马滹河晚更清,行吹羌笛远归营。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
白话文翻译
骄横的敌人趁着秋天袭来蓟门,阴山上烟尘弥漫,日夜昏暗。
三军的马匹已经疲惫,战斗了百次,仍未能取得功名。
战阵上云雾弥漫,驻扎在塞北,传来的信件纷至沓来。
远望孤城,愈发令人心痛,折断的剑上渗出了泪水。
元帅日夜歌舞,似乎不再记得关山的艰辛。
自恃剑术高超,却又嘲笑那如雨般的笳声泪雨。
万里漂泊,空留此身,十年征战,满身胡尘。
报国的赤诚却无一分赏赐,白发归家的人又有几多?
北风萧萧,吹动枯草,旌旗在榆关路上猎猎作响。
汉月何曾照亮过我的心,胡笳只会催人老去。
军前仍想打破重围,家中亲人却仍在忧愁我未归。
小妇在夜里哭泣,十年织布,行人却在九月想念寒衣。
饮马滹河,晚景更清,远处传来羌笛声,归营在望。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留下金箭满长城。
注释
- 骄虏:指骄横的敌人,特指北方的胡人。
- 阴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一带,常作为边疆的象征。
- 羽书:书信,古时用羽毛做成的信鸽传递。
- 孤城:指在战乱中孤立的城市,象征孤独与无助。
- 元戎:元帅,指军队的统帅。
- 笳:一种乐器,发出悲鸣声,常用于战场或思乡的情景。
- 胡尘:指来自北方的胡人所带来的战斗与苦难的痕迹。
- 寒衣:指在九月即将到来的寒冬中需要的衣物,象征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伯伦,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09年,卒于约780年,曾任职于朝廷,后因仕途不顺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常常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苦楚。
创作背景:
《疲兵篇》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战乱,边疆频繁受到侵扰,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疲惫和困苦,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了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疲兵篇》是一首深具战斗与思乡情感的诗作,刘长卿通过对士兵疲惫与孤独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中既有对前线士兵困境的同情,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情感层次丰富。开头几句,诗人以骄虏乘秋、阴山日夕的景象,引入战争的背景,渲染出一种沉重的氛围。随后,诗人描绘了三军疲惫不堪的情景,强调了战争的无情与士兵的艰辛。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孤城中战士的心情,以及战士的家人对其未归的忧虑,进一步深化了思乡情感。诗中提到的“折剑看时可沾臆”,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最后,诗人以“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作为总结,表达了对战争无尽苦痛的控诉,展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复和抒情,构建出一种悲壮而又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破碎,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与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骄虏乘秋下蓟门:敌人趁秋天的时机进攻,暗示战争的紧迫。
- 阴山日夕烟尘昏:描绘战场的悲惨景象,烟尘弥漫,给人以压迫感。
- 三军疲马力已尽:士兵和马匹都已疲惫,暗示战斗的艰难。
- 百战残兵功未论:经过多次战斗,仍未能取得应有的功名,反映出士兵的不幸。
- 阵云泱漭屯塞北:战阵中的云雾,象征着战争的不确定性。
- 羽书纷纷来不息:信件不断传来,显示出战事的紧急。
- 孤城望处增断肠:孤城的远望让人心痛,体现了孤独和无助感。
- 折剑看时可沾臆:折断的剑上沾满泪水,象征着对战争的无奈与绝望。
- 元戎日夕且歌舞:对比前线的艰苦,元帅却无视战争的辛苦。
- 自矜倚剑气凌云:自负于自己的剑术,似乎无所畏惧。
- 却笑闻笳泪如雨:对战争的苦痛反而以嘲弄来掩饰内心的悲伤。
- 万里飘飖空此身:漫长的征战让身心俱疲,感到孤寂。
- 十年征战老胡尘:十年战斗的劳累,身上沾染的都是胡人的尘土。
- 赤心报国无片赏:尽管心怀报国的赤诚,却得不到任何赏赐。
- 白首还家有几人:白头归家的人又有多少,表达了对士兵命运的感慨。
- 朔风萧萧动枯草:北风呼啸,吹动枯草,暗示冬天的寒冷。
- 旌旗猎猎榆关道: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战争的持续。
- 汉月何曾照客心:汉月虽明,却难以照亮诗人的愁苦心情。
- 胡笳只解催人老:胡笳的声音只会催人衰老,增添了思乡的愁苦。
- 军前仍欲破重围:士兵在战前仍然想要突围,表现出坚韧不拔。
- 闺里犹应愁未归:家中亲人仍在忧虑他未归,传达出对家庭的思念。
- 小妇十年啼夜织:小妇在夜里哭泣,十年间的辛劳与等待。
- 行人九月忆寒衣:行人经历九月之时,想念寒衣,象征思乡情。
- 饮马滹河晚更清:在滹河饮马,晚景更加清晰,隐喻归家的希望。
- 行吹羌笛远归营:远处传来羌笛声,似乎在召唤归营的士兵。
- 只恨汉家多苦战:对汉家战争频繁的痛恨,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 徒遗金镞满长城:留下的只有金镞,象征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与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前线的艰苦与元帅的歌舞,形成强烈反差。
- 拟人:如“寒衣”、“笳声”等,赋予物体以情感,增强表达的情感深度。
- 比喻:用“折剑”比喻士兵的心灵创伤,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战争苦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出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控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骄虏:象征外敌的侵略与压迫。
- 孤城:象征孤独与无助的处境。
- 胡笳:象征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孤城强调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以及士兵与家人之间的隔离与思念。
- 胡笳作为乐器,常用于战争场合,传达出对战斗的感伤与对生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疲兵篇》的作者是谁?
- A. 王之涣
- B. 李白
- C. 刘长卿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骄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
- B. 胡人
- C. 藏人
- D. 满族
-
诗中提到的“羽书”指的是什么?
- A. 鸟类
- B. 信件
- C. 书籍
- D. 文献
-
诗中表现了对战争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反思与控诉
- C. 无所谓
- D. 期待
答案:
- C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塞下曲》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生活的壮丽与豪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追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雪景与送别,展现了诗人对士人命运的关怀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