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州大夫李公集诸生于燕喜亭论学寻命童子歌鹿鸣赋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4:45:00

韩刘游后古亭虚,太守今劳驻隼旟。

骀荡春风吹讲席,周遭山色胜环滁。

听来元论迷俱破,赋就缁衣气转舒。

小大从公移白日,煌煌银烛照葱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韩刘游后古亭虚,太守今劳驻隼旟。
骀荡春风吹讲席,周遭山色胜环滁。
听来元论迷俱破,赋就缁衣气转舒。
小大从公移白日,煌煌银烛照葱裾。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亭子里,韩、刘二人的游览已然成空;如今太守在此驻足,挂着隼鸟的旌旗。
春风轻拂,讲坛上学问的氛围荡漾开来,四周的山色景致胜过环绕滁州的风光。
听着那些元代的学说,迷惑的思想都已破灭,所作的诗赋使得身穿黑衣的学子们气息转为宽松。
无论大小都随着公子的号召而移步,明亮的银烛照耀着他们的青色衣裳。

注释

  • 韩刘:指汉代的韩愈和刘禹锡,二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 隼旟:隼鸟的旌旗,象征着威武。
  • 骀荡:指春风轻快而自在。
  • 缁衣:古代学子的装束,多为黑色,象征学问。
  • 葱裾:指青色的衣裳,形容学子们的装扮。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莫与齐,明代诗人,精于诗词,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次典礼或学术讨论会上,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氛围和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亭为背景,描绘了一场学术交流的场景,展现了学习的氛围与自然的和谐。开头部分提到韩、刘二位文学巨匠,暗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太守的出现,不仅是对地方治理的象征,也是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体现了社会对学问的尊重。接着,诗人描绘了春风吹拂的感觉,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最后,诗的尾声通过描写烛光照耀学子的情景,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朝气与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韩刘游后古亭虚”:古亭因韩、刘二人的游览而变得空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
    • “太守今劳驻隼旟”:太守特意驻足,显示出对文化的重视。
    • “骀荡春风吹讲席”:春风轻拂,讲座气氛愉悦。
    • “周遭山色胜环滁”:四周的山水美丽胜过滁州的名胜。
    • “听来元论迷俱破”:元代学说的迷惑皆已消散,知识的真理在此显现。
    • “赋就缁衣气转舒”:创作的诗赋使得知识分子气息变得宽松。
    • “小大从公移白日”:无论大小,皆跟随公子的号召而行动。
    • “煌煌银烛照葱裾”:明亮的烛光照耀着学子的衣裳,展现出求知的精神。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学问之间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彰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人风雅生活的赞美,展现了社会对学术的尊重和重视。

意象分析

  • 古亭:象征古老文化的积淀。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寓意学习的乐趣。
  • 隼旟:象征威严与权力的结合,表明对知识的重视。
  • 银烛:象征光明与希望,照亮求知之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谁是诗中提到的古代文学家?

    • A. 李白
    • B. 韩愈
    • C. 杜甫
  2. 诗中“骀荡春风”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寒冷
    • B. 温暖
    • C. 杂乱
  3. “缁衣”代表着什么?

    • A. 美丽
    • B. 学识
    • C. 忍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展现了对理想与学识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元明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