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

时间: 2025-01-17 09:30:36

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白话文翻译

路旁的马僵卧在地,鬃毛被风吹得凌乱。
马蹄下的双烙印,官印依稀可见。
我问你从哪里来,回答是乌戈和湟水之地。
你曾参与征南的军队,百战之中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老病缠身,流落在荒凉的烟雾丛中。
当年在天厩中,食物多么丰盛。
早晨离开长安的街道,晚上又回到幽燕的踪迹。
至今仰望马儿,依然能感受到生长的风。

注释

  • 道旁:道路旁边。
  • 僵卧:形容马卧在地,不能动。
  • 撩乱:被风吹得凌乱不堪。
  • 双烙字:马蹄下有两个烙印,表示马的身份或归属。
  • 官印:官方的印章,象征权威。
  • 乌戈:古代北方民族。
  • 湟中:指湟水,古代地名。
  • 征南军:指征讨南方的军队。
  • 百战:多次打仗。
  • 老病:年老体弱。
  • 流落:流浪,散落。
  • 荒烟丛:荒凉的环境。
  • 天厩:天子的马厩。
  • 食料繁丰:食物丰富。
  • 长安:古都,象征繁华。
  • 幽燕:古地名,指燕国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宝琛(1628-1710),字景升,号澹庵,清代诗人,文学家。其作品多描绘边疆生活,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军旅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道旁》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外征战多年,经历了战争的艰辛与生活的困苦。这首诗通过一匹马的视角,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对往昔荣华的怀念。

诗歌鉴赏

《道旁》以马为叙述者,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开篇描绘马的状态,既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映,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感慨。马的鬃毛被风吹乱,正如诗人内心的纷乱与不安。接着,诗人通过马蹄下的烙印和官印,隐喻自己曾经的荣耀与身份,如今却沦落到荒烟丛中,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以及对当下困境的无奈,展现出一种对命运的思索与反省。

此外,诗人通过描述征南军的经历,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以“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结尾,意味深长,暗示尽管身处逆境,但内心仍有希望与渴望,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描述马在路旁卧倒,外界的风将鬃毛吹得凌乱,象征马的无助与孤独。

  2.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马蹄下的烙印与官印,暗示马曾属于某个有地位的主人,象征着曾经的荣耀。

  3.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询问马的来处,马的回答涉及古代民族与地名,体现了历史的厚重。

  4.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讲述自己的军事经历,立下赫赫战功,反映出对往昔的自豪感。

  5.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现状的悲惨,年老体弱,流落在荒凉的环境中,表现出无奈与失落。

  6.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回忆曾经在天子马厩中享受丰盛的食物,渴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7.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描述长安与幽燕的对比,象征着故乡的思念与游子心中的漂泊感。

  8.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向往自由与希望,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拟人: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马的经历与诗人的命运相联系,深化了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力量与勇气,同时也反映出命运的无常。
  • :象征外界环境的动荡与变化。
  • 长安:象征繁华与荣耀。
  • 荒烟丛:象征困境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乌戈”指代什么? A. 一种马
    B. 古代北方民族
    C. 一座城市
    D. 一种食物

  2. 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主要体现在? A. 对马的描绘
    B. 征南军的经历
    C. 对长安的思念
    D. 对荒烟的感慨

  3. 诗中“至今一仰秣”意味着什么? A. 仍在享受生活
    B. 仍然保持希望和追求
    C. 依然有丰盛的食物
    D. 只有孤独的感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钱宝琛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