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诗》

时间: 2025-01-17 08:40:22

长闻乡人语,此家胜良贾。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

青春满桑柘,旦夕鸣机杼。

秋风一夜来,累累闻砧杵。

西邻有原宪,蓬蒿绕环堵。

自乐固穷心,天意在何处。

当门见堆子,已作桑田主。

安得四海中,尽为虞芮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闻乡人语,此家胜良贾。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
青春满桑柘,旦夕鸣机杼。
秋风一夜来,累累闻砧杵。
西邻有原宪,蓬蒿绕环堵。
自乐固穷心,天意在何处。
当门见堆子,已作桑田主。
安得四海中,尽为虞芮土。

白话文翻译:

我常听乡里人说,这户人家比良贾还要富有。
骨肉因饥饿而化为魂魄,仓库里却有饱满的老鼠。
青春的时光在桑树和柘树间流逝,日日夜夜都在织布机上忙碌。
秋风一夜之间吹来,听见砧板和杵声的阵阵响。
西邻有原宪,他的院子被蓬蒿环绕。
自我安乐于贫穷的内心,天意又在何处呢?
门前见到堆积如山的粮食,已然成为桑田的主人。
如何才能让四海之内,都变成富饶的土地?

注释:

  • 乡人语:乡里人所说的话。
  • 良贾:好的商人,形容人家富有的程度。
  • 骨肉化饥魂:形容因饥饿而变得消瘦、虚弱。
  • 饱鼠:仓库里有吃饱的老鼠,暗指家中富裕。
  • 青春满桑柘:青春年少时光,桑树和柘树象征丰收。
  • 鸣机杼:形容织布的声音。
  • 砧杵:砧板和杵,指打谷的声音,体现丰收。
  • 原宪:原宪为人名,意指邻居。
  • 蓬蒿:野草,形容环境的贫瘠。
  • 桑田主:指拥有土地的主人。
  • 虞芮土:虞和芮是古代中国的地名,寓意富饶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于濆,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农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的社会背景下,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比富裕家庭与贫困农民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对富裕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富农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现状,诗中通过对比富有家庭与贫困农民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开头两句便直接点出富有家庭的富裕程度,而随后的句子则把目光转向饥饿的农民,表现出对这种不平等现状的无奈与感慨。尤其是“骨肉化饥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因饥饿而面临生死考验的农民,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还有对丰收的描绘,如“青春满桑柘,旦夕鸣机杼”,这既是对劳动的歌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秋风的到来,带来了丰收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在“自乐固穷心,天意在何处”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困惑,似乎在质问命运的不公。

最后两句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富裕土地的渴望与对贫穷命运的反思。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唐代农村的真实面貌,既有对丰收的喜悦,又有对贫困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闻乡人语,此家胜良贾:常听乡里人说,这家比好的商人还要富有。
    •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因饥饿而消瘦的骨肉与仓库里吃饱的老鼠形成鲜明对比。
    • 青春满桑柘,旦夕鸣机杼:青春年少时光在农田里忙碌,织布机的声音充满生活。
    • 秋风一夜来,累累闻砧杵:秋风一夜之间吹来,听见打谷的声音。
    • 西邻有原宪,蓬蒿绕环堵:西邻的原宪,院子被野草环绕,暗示贫困。
    • 自乐固穷心,天意在何处:我乐于这份贫穷,然而天意又在哪里呢?
    • 当门见堆子,已作桑田主:门前堆积如山的粮食,已然成为拥有土地的主人。
    • 安得四海中,尽为虞芮土:如何才能让四海之内,变成富饶的土地?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了富裕和贫困的家庭,突显社会不公。
    • 拟人:通过“鸣机杼”等描绘生活的声音,使得自然与人情交融。
    • 象征:桑田与饥魂象征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命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探讨了命运与社会的不公,呼唤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桑柘:象征丰收与生命力,体现劳动的美好。
  • 砧杵:象征丰收的喜悦与艰辛的劳作。
  • 蓬蒿:象征贫困与荒凉,反映生活的困境。
  • 堆子:象征富裕与希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于濆
    C. 杜甫

  2. “骨肉化饥魂”中的“骨肉化”意思是?
    A. 变得丰腴
    B. 变得消瘦
    C. 变得强壮

  3. 诗中提到的“西邻有原宪”指的是?
    A. 朋友
    B. 邻居
    C. 亲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问刘十九》

诗词对比

  • 比较于濆《富农诗》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关心民生,但前者更专注于富裕与贫困的对比,后者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于濆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农村生活的现实,而杜甫则通过更为宏观的视角反映社会动荡中的人们生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