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识一首》

时间: 2025-01-01 15:03:47

新戒几曾参古德,死人不信有神仙。

蚊虻纵使皆成佛,鸡犬何修得上天。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先识一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新戒几曾参古德,
死人不信有神仙。
蚊虻纵使皆成佛,
鸡犬何修得上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新近的戒律几乎没有人去参照古人的德行,死人之中也没有人相信有神仙存在。即便像蚊子和虻这样的昆虫都能成佛,那么鸡和狗又有什么修行的机会能上天呢?

注释:

  • 新戒:指新的戒律或教义。
  • 古德:古代的德行,指古人所修出的道德。
  • 死人:指已故之人,代表对信仰的怀疑。
  • 蚊虻:蚊子和虻,常用作比喻,意指微小的生物。
  • 上天:指达到天界或获得更高的灵性境界。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神仙”与“成佛”涉及到道教和佛教的信仰。道教强调修道成仙,佛教则提倡通过修行成佛。诗中通过对比,暗示现代人与古代人的信仰态度的不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信仰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石庵,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并对时事进行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作者目睹了社会上的迷信现象,对当时流行的宗教信仰和教义提出了质疑,反映出对人们信仰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先识一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信仰的迷失。诗的开头以“新戒”引入,表明了对于当时新兴教义的反思,表达出对古人德行的怀念和对当代信仰的失望。接着通过“死人不信有神仙”的表述,指出即使在死亡之后,人们对神仙的信仰也显得苍白无力,体现出一种对信仰的失落感。在后两句中,作者又用蚊虫成佛的比喻,讽刺了那些毫无修行却希望获得超脱的人,强调了修行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信仰的思考,更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戒几曾参古德:新戒律几乎没有人去参考和学习古人的德行。
  2. 死人不信有神仙:已故的人连神仙的存在都不再相信。
  3. 蚊虻纵使皆成佛:即使是蚊子和虻这样的生物也能够成佛。
  4. 鸡犬何修得上天:那么鸡和狗又有什么修行的机会能够上天呢?

修辞手法

  • 对比:新戒与古德、蚊虻与鸡犬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信仰的失落与荒谬。
  • 反讽:通过蚊虫成佛来反讽那些不修行但渴望获得超脱的人。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信仰的质疑,表达了对当代社会迷信现象的批判,强调真实修行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灵性追求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戒:象征现代教义,代表当时社会的迷信。
  • 古德:古人的道德、信仰,象征传统的智慧。
  • 蚊虻:微小的生物,象征那些不值得的存在却寄希望于成佛。
  • 鸡犬:常见的家畜,象征庸常生活中无修行之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中提到古人的什么?
    A. 戒律
    B. 德行
    C. 诗歌
    D. 风俗

  2. 诗中提到的“蚊虻”象征什么?
    A. 高尚的生物
    B. 微小而无足轻重的生物
    C. 人类的信仰
    D. 传统文化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古人的怀念
    B. 对现代迷信的批判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主题上均探讨了人们对生活与信仰的感悟,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信仰的质疑与批判,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