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
时间: 2025-01-16 22:30:35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意思解释
论积贮疏
作者: 贾谊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自汉书食货志
白话文翻译
管子说,仓库充实了,才能知道礼节。民众生活贫困而仍能治理,这在古今之际从未听说过。古人说,一个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受饥;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寒。生存有时,而使用没有节制,物力必然被压榨。古人治理天下,细致入微,因此他们的积蓄稳固。如今却偏离根本而追求末节,食者众多,这真是天下的大残害;奢侈之风日益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盗。残害与盗贼公然行事,无人能制止,重大灾难即将来临,谁能振救?生存的人很少,消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会不崩溃!汉朝建立至今,已快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仍令人痛心!失去时雨,人民可怜兮兮地仰望天空,年成不好,甚至有人请求出卖爵位,已是耳闻之事。难道在天下有危难的时候,领导者们一点不惊慌吗?世间的饥荒是天意,禹和汤都经历过。如果不幸出现几千里旱灾,国家怎么能相互救助?突然边境发生急事,数以百万的军队,国家又如何供给?干旱与战争交织,天下陷入困境,勇士们聚集起来,互相攻击,甚至弱者也会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政治未能畅通,远方的疑虑也随之产生,他们将一同起来争斗。难道事情会有转机吗?积蓄乃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富有余,为什么不去实现呢?以攻则得,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心怀敌忾,何处不能到达!如今将人民归还给农业,皆以本业为主,使天下各自凭借自己的力量生存,末技游食之民转而耕作,便能积蓄丰厚,人们乐于其所。可以富裕安定天下,而如今只为这些仓库而惜惜不舍。
注释
- 仓廪: 指粮仓,象征国家的物资储备。
- 礼节: 这里指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生之有时: 生存的机会和时机。
- 靡: 指浪费、消耗。
- 积贮: 积累和储存财富。
- 阽危: 危难,指国家面临的困境。
- 饥穰: 饥荒与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谊(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9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他的治国理念。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汉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困乏之际,贾谊在此强调了物资积累的重要性,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应重视农业与民生,以避免国家的危机。
诗歌鉴赏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深入探讨了物质积累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粮食和财富的储备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当国家的仓库充实,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礼节和秩序。贾谊通过对比古今,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奢侈与浪费现象,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危机的根本原因。他用“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的观点,揭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的消费和不理智的使用会导致物质的匮乏,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存续。
诗中还有对政治无能的批判,他提到在灾难面前,领导者们的冷漠与不作为将使国家更加脆弱。这种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体现了贾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统治者的殷切期望。
贾谊的语言严谨而富有力量,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全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引用古人智慧,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
-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指出贫困无法治理国家的道理。
-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描述古人对劳动与生存的直接关系。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说明生存与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
- 今背本而趋末: 批判当时社会偏离根本,追求表面的行为。
修辞手法:
- 对比: 古与今的对比,强调变化与反思。
- 比喻: 用“仓廪”比喻国家的财富与民生保障。
- 排比: 在句式上形成整齐的节奏,增强语言的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旨在强调物资积蓄的重要性,警示当权者应重视农业与民生,避免因奢华而导致的国家危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仓廪: 象征国家的富足与安定。
- 民: 代表人民,体现国家的根基。
- 生与死: 反映生存的艰难与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贾谊在文中提到“仓廪”的重要性,他认为其与什么直接相关?
- A. 人民的道德
- B. 政治的稳定
- C. 文化的繁荣
-
在文中,贾谊提到“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这句话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生产过剩
- B. 消费无度
- C. 物资匮乏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礼记》:探讨礼仪与社会秩序的经典文献。
- 《汉书·食货志》:关于经济与社会的论述。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比,贾谊关注的是国家与民生的稳定,而陶渊明则强调个人的田园生活与内心的安宁,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怀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汉书》
- 《礼记》
- 《贾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