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时间: 2024-12-29 16:54:0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解释

观沧海

作者: 曹操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文翻译

我东行至碣石,以观望浩瀚的海洋。
海水波澜起伏,山岛巍峨耸立。
树木茂密,百草丰盈。
秋风萧瑟,巨浪汹涌。
日月的行程,仿佛从海中升起;
星空灿烂,似乎在海里闪烁。
真是太幸福了,因而我歌唱以抒发志向。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临:向东前往。
  • 碣石:指碣石山,位于今山东省。
  • 澹澹:形容水波平静。
  • 峭峙:高耸入云、突出的样子。
  • 萧瑟:形容秋风的冷清。
  • 洪波:巨大的波浪。
  • 星汉:指银河。

典故解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指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雄才大略和丰富的文学成就著称,在文学上被认为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创作背景
《观沧海》作于曹操东巡之际,面对浩瀚的海洋,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自身的渺小,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歌鉴赏

《观沧海》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便引人入胜,展现了曹操宽广的视野。海洋的浩瀚与山岛的巍峨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微小。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通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出自然的生机,映衬出秋风的萧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洪波涌起”则生动体现了海洋的狂暴与动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示了对宇宙的思考,暗示了个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道出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对理想的追求,表明他在面对自然的壮丽时,亦不忘自身的志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融入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豪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表达了诗人东行至碣石,目睹海洋的壮丽。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描述海面波澜轻微,山岛高耸入云。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繁茂生机。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秋风带来萧条,波涛汹涌,形成对比。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日月的运动似乎从海中升起,体现了宇宙的宏伟。
  6.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银河灿烂如同从海中显现,表现了对浩瀚星空的敬畏。
  7.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月、星汉与海洋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示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自身渺小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壮丽的自然与深邃的人生哲思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海:象征浩瀚与无边,代表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碣石:作为观察自然的高地,象征着人的追求与探索。
  • 秋风:代表季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沧海》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曹操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指什么?
    A. 太阳和月亮从海中升起
    B. 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C. 诗人的理想
    D. 秋季的到来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对理想的追求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词对比

  • 《观沧海》与《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哲思,但《观沧海》更注重对浩瀚海洋的描绘,而《登高》则集中于山的高耸与人生的悲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 《曹操与三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