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时间: 2024-12-29 18:4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话文翻译:
在关东有义士奋起讨伐凶恶的势力。
最初在渡口会盟,大家心里却都想着咸阳。
军队的力量不齐,犹豫不决像雁群飞行。
权势和利益使得人们互相争斗,最终反而自相残杀。
淮南的弟兄称号,印章刻在北方。
铠甲上生满虱子,百姓死于非命。
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地无一声鸡鸣。
生民仅剩百分之一,想起这些让人心痛。
注释:
- 义士:指有志之士,勇于行义的人。
- 会盟:指各方聚集商讨共同事务。
- 咸阳:古代秦国的都城,象征着权力中心。
- 势利:指利益和权力的争夺。
- 铠甲:古代的盔甲,表示战争的残酷。
- 白骨:指战争造成的尸骨,象征死亡的惨状。
- 生民百遗一:形容生灵涂炭,百姓遭受巨大损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末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诗风雄浑,常以豪放的气概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蒿里行》创作于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群雄割据,民众深受战乱之苦。诗中表达了曹操对战争带来灾难的深切感受,揭示了权力争斗的无情和对百姓的悲痛。
诗歌鉴赏:
《蒿里行》是一首极具悲情的诗篇,曹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烈场景和人们的痛苦。诗中开篇即提到“义士”,显示出对理想与正义的追求,但随着诗句的深入,曹操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诗中“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一句,直指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自私与冷漠,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如“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展现了战乱后的凄凉与绝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句中的“生民百遗一”更是以极其悲凉的语气展现出民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
曹操在这首诗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东有义士:强调有志之士在关东地区兴起,表现出对义士的赞美。
- 兴兵讨群凶:说明这些义士是为了讨伐恶势力而起兵,反映出正义的动机。
- 初期会盟津:在战争开始时,各方在渡口集会,象征着团结。
- 乃心在咸阳:尽管表面团结,内心却怀有各自的野心,指向权力中心咸阳。
- 军合力不齐:军队的力量不够统一,暗示内部的分歧和斗争。
- 踌躇而雁行:比喻军队犹豫不决,像雁群一样不知方向。
- 势利使人争:权势和利益让人产生争斗,揭示人性。
- 嗣还自相戕:最终却导致彼此残杀,表现出悲剧的结局。
- 淮南弟称号:提到地方势力的称号与印章,暗示地方割据。
- 刻玺于北方:强调权力的标志性,具有象征意义。
- 铠甲生虮虱:形象地描绘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装备也遭受苦难。
- 万姓以死亡:战乱导致百姓大量死亡,显示战争的惨痛。
- 白骨露於野:战争后果的直观表现,极具冲击力。
- 千里无鸡鸣:形容战后的荒凉,生命的消失。
- 生民百遗一:生存的人民寥寥无几,悲惨的现实。
- 念之断人肠:对这悲惨景象的感慨,表现出极大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军队的犹豫比作“雁行”,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多句描述战争后果,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深刻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批判,揭示了权力斗争对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义士:象征忠诚与勇气。
- 白骨:象征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 鸡鸣:象征和平与生机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蒿里行》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曹操
- C. 李白
-
诗中提到“千里无鸡鸣”意在表达什么?
- A. 士兵勇敢
- B. 战后的荒凉
- C. 和平的到来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忠诚
- B. 人性自私
- C. 战争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战乱对百姓的影响。
- 王维的《送别》:在战争与离别中同样展现了人性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蒿里行》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表现出豪情与壮志,显示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汉魏六朝诗》:关于汉末诗歌的研究。
- 《曹操与曹魏》:对曹操生平与历史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