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时间: 2024-12-29 18:45: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
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
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
惆怅南楼遥夜,记翠箔张灯,枕肩歌罢。
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首询声价。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记取崔徽模样,归来暗写。
白话文翻译
烟雾中的光影摇曳在缥瓦上,仰望晴朗的屋檐,风轻轻吹来,柳花随风飘洒。
床上横放着锦瑟,想起泪痕和尘影,凤弦的乐声时常响起。
厌倦了犀帷的束缚,频频在梦中见到王孙骑着骄马。
不愿谈起相思,偷偷整理绡裙,自己也因裙摆惊动了腰间的衣物。
惆怅的南楼里,漫漫长夜,记得翠色的帐幕张灯,歌声在枕肩耳边渐渐消散。
又走进铜驼,遍寻旧日的家门巷,首先询问那里的物价。
可惜春风已逝,带走了我的恨与闲花。
记得崔徽的模样,归来后暗自写下这段情思。
注释
- 烟光:指烟雾中的光影,表现出迷离的景象。
- 缥瓦:指青灰色的瓦片。
- 锦瑟:一种美丽的古琴,象征着乐音和情感。
- 犀帷:犀牛皮制成的帷帐,暗示奢华和私密。
- 王孙:古代贵族或王孙,象征着高贵与奢华。
- 绡裙:轻薄的裙子,常用以表现女子的柔美。
- 铜驼:指铜驼驿,古代的驿站,象征着旅途和归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达祖,字君实,号白云,宋代著名词人,曾任官职,擅长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常表现柔情蜜意,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三姝媚》成诗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词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中隐含的相思与离愁,深刻描绘了当时士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失落感。
诗歌鉴赏
《三姝媚·烟光摇缥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的景象,诗中烟光、柳花、锦瑟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念。
诗的开头,借助“烟光摇缥瓦”描绘出了一种朦胧的美,给人以梦幻的感觉,接着通过“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进一步渲染春意,令人心生向往。随后,诗人转向内心的情感,细腻地描写了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以及对相思的无奈。
“倦出犀帷”表现了对奢华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的渴望,紧接着对“王孙骄马”的梦见,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身世的落差和内心的孤寂。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深刻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光摇缥瓦:描绘烟雾中的光影摇曳于瓦片之上,暗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仰望晴朗的屋檐,感受到风中柳花如雨般洒落,象征春的气息。
- 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在床上横放着美丽的锦瑟,想起泪痕和过往的影子,暗示内心的忧伤。
- 凤弦常下:凤弦的乐声常常响起,表现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
- 倦出犀帷:厌倦了犀帷的束缚,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频梦见王孙骄马:梦中常见高贵的王孙骑马,暗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 讳道相思,偷理绡裙:不愿谈起相思之苦,偷偷整理轻薄的裙子,表现内心的矛盾。
- 惆怅南楼遥夜:在南楼的漫长夜晚中感到惆怅,暗示孤独。
- 记翠箔张灯:回忆起帐幕下欢聚的场景,表现对往日快乐时光的怀念。
- 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再度走入旧日的驿站,寻找熟悉的地方。
-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春风已逝,带走了心中的恨与闲花,暗示一种失落。
- 记取崔徽模样,归来暗写:回忆起崔徽的容貌,暗自写下对她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光”、“锦瑟”等意象比喻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如“东风”)以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如“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往日的怀念,表现出词人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意象分析
- 烟光:象征模糊的记忆与过去的情感。
- 柳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流逝。
- 锦瑟:象征音乐与情感,表现内心的复杂。
- 犀帷、铜驼:分别象征奢华与归乡,体现士人的生活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光摇缥瓦”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明朗的白天
- B. 朦胧的夜晚
- C. 烟雾中的光影
- D. 阳光明媚的海边
-
“倦出犀帷”中的“犀帷”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饮品
- C. 一种奢华的帷帐
- D. 一种花卉
-
诗中提到的“王孙”象征什么?
- A. 高贵与奢华
- B. 贫穷与困苦
- C. 自由与洒脱
- D. 忧愁与思念
答案
- C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思念与相思之苦,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对月的思考,情感更为宏大,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达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