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第一枝 春雪》
时间: 2024-09-19 20:37: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地声微,沾衣力软,风欺弱絮无主。
蓦催万树花开,旋湿一庭翠妩。
熏炉重熨,恁禁得轻寒如许。
待捲帘双燕来时,应共落梅衔去。
灯黯黯小楼雨误。
泥滑滑玉街路阻。
怕消剩粉江山,暗融糁银院宇。
檐声凄断,怨身世不胜高处。
问谁怜零霰残霙,借乞宿阴留护。
白话文翻译:
落雪的声音轻微,沾湿衣服的力量柔软,春风欺侮着无主的轻絮。忽然之间,万树花朵盛开,庭院里湿润的绿意娇美动人。熏炉的香气浓郁,怎能忍受这轻寒的天气呢?等到帘子卷起,双燕飞来时,应该是一起带走落梅。小楼里昏暗的灯光,雨水又耽误了行程。泥泞的街道滑腻,行走十分艰难。怕这江山的粉妆会被消磨殆尽,暗中融化在银色的院子里。屋檐的声响凄凉,怨叹身世无法承受高处的孤独。问谁来怜惜这零落的霰雪和残留的霙雪,能否借我在阴暗处小憩片刻。
注释:
- 落地声微:指雪落地时声音轻微。
- 沾衣力软:雪沾湿衣物,感觉柔软。
- 风欺弱絮无主:春风欺压着无主的轻絮。
- 蓦催万树花开:突然催促万树花朵开放。
- 熏炉重熨:熏香炉的香气浓厚。
- 轻寒如许:如此轻微的寒意。
- 待捲帘双燕:等到帘子卷起,双燕飞来。
- 灯黯黯:灯光昏暗。
- 泥滑滑:泥泞而滑。
- 剩粉江山:剩下的粉妆的江山。
- 檐声凄断:屋檐的声音凄凉而断续。
- 零霰残霙:零落的霰雪和残留的霙雪。
诗词背景:
张伯驹,近代著名诗人,字曼卿,号慎庵,江苏常州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东风第一枝 春雪》创作于春雪纷飞之时,展现了春雪带来的轻寒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东风第一枝 春雪》是一首富有春意的诗作,通过描绘春雪的细腻景象,表露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世事的无奈。诗中开头便以“落地声微,沾衣力软”展现了春雪的轻柔,伴随着春风的到来,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微寒的氛围。随着诗意的深入,万树花开的景象如梦似幻,给人以生命的希望。接下来的“熏炉重熨,恁禁得轻寒如许”,则体现了人们内心对温暖的渴望和对春寒的敏感。
“灯黯黯小楼雨误”,小楼中的灯光微弱,雨水似乎成了与春天的约定,恰似人生中的种种误会与错过。诗人对“泥滑滑”的街道感到无奈,生动地传达出春雪带来的困扰与无情。最后的“问谁怜零霰残霙”,则发出对生命孤独的叹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地声微:雪落地的声音轻微,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沾衣力软:雪沾湿衣服,感觉柔软,营造出一种温和的气候。
- 风欺弱絮无主:春风轻柔地吹拂着无主的絮,突显出春天的温暖。
- 蓦催万树花开:突然之间,万树的花朵便纷纷盛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熏炉重熨:香炉的香气浓郁,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轻寒如许:轻微的寒意,令人感到微凉。
- 待捲帘双燕来时:等待帘子卷起,双燕飞来之时,暗示春天的到来。
- 应共落梅衔去:双燕应当把落梅一起带走,象征着美好的期盼。
- 灯黯黯小楼雨误:小楼里灯光昏暗,雨水让人感到无奈。
- 泥滑滑玉街路阻:泥泞的街道让行走变得艰难。
- 怕消剩粉江山:担心这美丽的景色会被消磨殆尽。
- 暗融糁银院宇:暗中融化在银色的院子里,意象丰富。
- 檐声凄断:屋檐的声音凄凉而断续,传达出孤独感。
- 问谁怜零霰残霙:问谁来怜惜这残留的霰雪,表现出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雪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比喻:将春雪比作轻柔的絮,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灯黯黯小楼雨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孤独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也带来寒意。
- 万树花开:体现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暖炉:代表温暖与舒适,渴望摆脱寒冷。
- 灯光:象征着人生的希望与温暖。
- 泥泞:暗示人生的困境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春雪 B. 夏雨 C. 秋风 D. 冬霜
-
诗歌中,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失望 C. 忧伤 D. 疏离
-
诗中“灯黯黯小楼雨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D. 痛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诗词对比:
- 张伯驹的《东风第一枝 春雪》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张伯驹更侧重于春雪的细腻与寒冷,而杜甫则通过春雨展现了春天的滋润与生机。这种对比彰显了不同诗人对春天各自不同的感知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
- 《诗经与唐诗》 - 王国维
- 《近现代诗词选》 - 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