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大人五更山吐月 其三》

时间: 2025-01-06 09:37:37

三更山吐月,半璧沈沈起。

无言三友欢,夜夜仍会此。

羽毛见秋虫,鲜甲动沙水。

此味世莫知,勿言惊俗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更山吐月,半璧沈沈起。无言三友欢,夜夜仍会此。羽毛见秋虫,鲜甲动沙水。此味世莫知,勿言惊俗耳。

白话文翻译:

在深夜的三更时分,山间的明月缓缓升起,宛如半轮明亮的玉璧。无言中,与三位朋友共度这欢愉的时光,每个夜晚都在这里聚会。秋虫在羽毛下轻轻显现,鲜亮的甲壳与沙水碰撞而动。这种独特的体验世人难以理解,因此不必在世俗中喧嚣。

注释:

  • 三更:指夜晚的时间,古代分为五更,三更是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 山吐月:形容月光从山间升起,像是山在吐出明月。
  • 半璧:指半轮月亮,形容明月的形态。
  • 无言三友欢:指三位朋友在无言中共享快乐的时光。
  • 羽毛见秋虫:形容羽毛轻柔,能够察觉到秋天的虫鸣。
  • 鲜甲动沙水:形容甲壳虫在沙水中活动,表现出自然的生动景象。
  • 此味世莫知:这种独特的体验世人难以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过,字子瞻,号东篱,宋代诗人,与苏轼为兄弟。苏过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夜游山间时,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快乐与对自然的感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寻求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诗歌鉴赏:

《次韵大人五更山吐月 其三》是一首描绘夜晚山景与友人聚会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明月与夜色交织的美景,传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的开篇以“三更山吐月”引入,描绘了深夜的宁静与明月的清辉,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诗人以“无言三友欢”表现出与朋友间的默契与欢乐,虽无言语,却有心灵的共鸣。这种情感在“夜夜仍会此”中得到了强调,显示出他们聚会的频繁与深厚的情谊。

“羽毛见秋虫,鲜甲动沙水”则将自然景物与生活细节结合,展现出细腻的观察力与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对自然的感知不仅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还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

最后一句“此味世莫知,勿言惊俗耳”既是对这种宁静美好时光的珍视,也是对世俗喧嚣的反思。诗人希望这种纯粹的快乐不被外界打扰,保持这种独特的美好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更山吐月:夜深时分,月光从山间升起,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2. 半璧沈沈起:明月如同半块璧玉,缓缓升起,形象生动。
  3. 无言三友欢:三位朋友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享受着相聚的乐趣。
  4. 夜夜仍会此:强调他们每个夜晚都在此相聚,情谊深厚。
  5. 羽毛见秋虫:描绘自然的细节,表现诗人对环境的敏感。
  6. 鲜甲动沙水: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生物与环境的互动。
  7. 此味世莫知:表达这种独特的体验,外人难以理解。
  8. 勿言惊俗耳:希望这种宁静的体验不被世俗所打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半璧”,生动形象。
  • 对仗:如“羽毛见秋虫,鲜甲动沙水”,增强诗的节奏感。
  • 象征:明月象征着友情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与友人间的欢聚,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人希望在喧嚣的世间保留一份宁静与真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力量。
  • :象征友谊、思念与宁静。
  • :代表自然的生命力。
  • 沙水:象征着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吐月”指的是哪个时刻?

    • A) 正午
    • B) 黄昏
    • C) 深夜
    • D) 清晨
  2. “无言三友欢”中的“无言”意指什么?

    • A) 朋友之间的默契
    • B) 朋友之间的争吵
    • C) 朋友之间的冷漠
    • D) 朋友之间的竞争
  3. 诗的最后一句“勿言惊俗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世俗的热爱
    • B) 对友谊的珍视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世俗的排斥

答案

  1. C) 深夜
  2. A) 朋友之间的默契
  3. D) 对世俗的排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苏过与李白的月夜诗作都描绘了月光下的孤独与思念,但苏过更侧重于友情与自然的契合,而李白则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波动。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