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窗挽诗》

时间: 2025-01-06 09:55:30

身是江南隐者流,手开瓜圃接田畴。

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

不受红尘欺我眼,谁教白发上人头。

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徐竹窗挽诗 身是江南隐者流,手开瓜圃接田畴。 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 不受红尘欺我眼,谁教白发上人头。 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

白话文翻译:

我是江南的隐士,亲手开辟瓜园连接田野。 即使没有富饶的城郭也不追求官职,自有东门的生活何须依赖侯爵。 不被世俗的尘埃蒙蔽我的眼睛,谁能让白发长在人的头上。 山坡下的草地春天茂盛,一夜西风吹过,满地都是秋天的景象。

注释:

  • 隐者流:指隐士,隐居不仕的人。
  • 瓜圃:种植瓜果的园地。
  • 田畴:田野。
  • 负郭:指靠近城郭的富饶之地。
  • 东门:指隐居的地方。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
  • 阪陂陂: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山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此诗可能是李东阳在隐居生活中对友人徐竹窗的挽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有隐逸之志。李东阳通过此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身是江南隐者流”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志趣,而“手开瓜圃接田畴”则进一步以具体的田园景象,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自给自足和宁静安详。后两句“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官职和权贵的淡漠,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珍视。最后两句“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以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是江南隐者流”:诗人自称为江南的隐士,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志趣。
  2. “手开瓜圃接田畴”:描绘了诗人亲手开辟瓜园,与田野相连的田园景象,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自给自足和宁静安详。
  3. “纵无负郭宁求相”:即使没有富饶的城郭,也不追求官职,表达了诗人对官职的淡漠。
  4. “自有东门岂藉侯”:自有东门的生活何须依赖侯爵,强调了对权贵的超脱。
  5. “不受红尘欺我眼”:不被世俗的尘埃蒙蔽我的眼睛,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6. “谁教白发上人头”:谁能让白发长在人的头上,隐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7. “阪陂陂下多春草”:山坡下的草地春天茂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8. “一夜西风满地秋”:一夜西风吹过,满地都是秋天的景象,隐喻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官职和权贵的淡漠,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珍视。
  • 隐喻:通过“谁教白发上人头”和“一夜西风满地秋”的隐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强调了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隐居生活,以及对官职和权贵的淡漠。

意象分析:

  • 瓜圃、田畴:象征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
  • 白发:象征人生的无常。
  • 春草、西风、秋:象征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是江南隐者流”一句,表明了诗人的什么身份? A. 官员 B. 隐士 C. 商人 D. 农民

  2. “手开瓜圃接田畴”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城市繁华 B. 田园风光 C. 战场厮杀 D. 宫廷生活

  3. “纵无负郭宁求相”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淡漠? A. 财富 B. 官职 C. 名声 D. 权贵

  4. “一夜西风满地秋”隐喻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丰收 D. 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答案:

  1. B
  2. B
  3. B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自足,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徐竹窗挽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但李东阳的诗更加强调了对官职和权贵的淡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李东阳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