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过佘松泉先生溪园》

时间: 2025-01-01 12:53:46

花榭竹为垣,幽阴坐处繁。

遥疑原上日,不到水边村。

山雨带云集,松涛清昼翻。

往来三径里,何地有嚣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月过佘松泉先生溪园
作者: 潘纬 〔唐代〕

花榭竹为垣,幽阴坐处繁。
遥疑原上日,不到水边村。
山雨带云集,松涛清昼翻。
往来三径里,何地有嚣烦。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月光洒在佘松泉先生的溪园,花廊竹篱围起了园子,幽静的阴凉处生机勃勃。远处的山顶似乎有阳光照耀,却未能照到水边的村庄。山中的雨带着云彩聚集,松树的涛声在白昼翻滚。三条小径往来交错,这里哪里有喧嚣的烦恼呢?

注释:

  • 花榭:用花和木材建成的凉亭。
  • 竹为垣:用竹子作围墙,表示环境清幽。
  • 幽阴:静谧阴凉的地方。
  • 遥疑:远远望去,似乎。
  • 原上日:山顶上的阳光。
  • 水边村:靠近水边的村庄。
  • 山雨:山间的雨。
  • 松涛:松树发出的声音。
  • 嚣烦:喧闹和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纬是唐代诗人,生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感,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夏季,描写了诗人游览佘松泉先生的溪园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夏月过佘松泉先生溪园》是一首描绘夏日自然风光的诗,诗中充满了生机与宁静的气氛。开头两句以“花榭竹为垣”描绘出一个幽静的环境,诗人坐在阴凉处,周围环境繁茂,充满生机,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遥疑原上日,不到水边村”则展示了远处的村庄与阳光的对比,留下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美感。接下来的“山雨带云集,松涛清昼翻”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山雨汇聚形成的云雾,松涛在白昼中翻滚,展现出自然的动态与变化。最后一句“往来三径里,何地有嚣烦”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表达了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世俗的烦恼何处可寻。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榭竹为垣:诗人描绘了溪园的美丽景象,花香四溢,竹子围绕,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幽阴坐处繁:在阴凉的地方,环境显得生机盎然。
  • 遥疑原上日:远处的山顶似乎有阳光照耀,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不到水边村:阳光未能照亮水边的村庄,形成了对比。
  • 山雨带云集:山中的雨水聚集在云中,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 松涛清昼翻:松树发出的涛声清晰可闻,增添了诗的动感。
  • 往来三径里:三条小径交错,展现了园子的宁静与自然。
  • 何地有嚣烦: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喧嚣与烦恼显得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诗人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松涛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自然的情感。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结构,使得节奏感更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榭: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代表着坚韧与清雅。
  • 山雨:象征着变化与生命力。
  • 松涛: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动态。
  • 三径: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喧闹的城市
    B. 幽静的溪园
    C. 荒凉的山野

  2. 诗人对阳光的看法是? A. 阳光普照
    B. 遥不可及
    C. 昏暗阴沉

  3. 诗中提到的“松涛”指的是什么? A. 松树的声音
    B. 松树的影子
    C. 松树的香气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描绘山水的诗作多以“静”著称,而潘纬则在静谧中添加了生机与变化,表现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