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

时间: 2025-01-04 11:36:52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春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

白话文翻译:

在巫峡的中心地区,巴城四面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青草依偎在水边,白发老人正看着盛开的花朵。
心中的忧愁和快乐都是心头的火焰,
生命的荣华与衰败不过是眼前的浮尘。
除了这一杯酒,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牵挂呢?

注释:

  • 巫峡:指巫山峡谷,位于今重庆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 巴城:指巴国的都城,古代巴国位于今四川地区。
  • 草青:草木青翠,春意盎然。
  • 头白见花人:形容老年人,白发苍苍却依然欣赏花朵的情景。
  • 忧喜皆心火:忧愁和快乐都是内心的情感,形容情绪的强烈。
  • 荣枯是眼尘:生命中的荣华与衰败如同眼前的灰尘,表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除非一杯酒:强调酒的独特地位,似乎只有酒才能安抚内心的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著称,常常关注民生疾苦,倡导社会正义。他的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生活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感春》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回归田园、享受宁静生活之际。此时,春天的美景激发了他对生命无常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春天既是生机盎然的象征,也是他对生命感悟的引发。

诗歌鉴赏:

《感春》是一首蕴含深意且情感真挚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然而,在春光明媚的表象下,诗人却深感人生的无常与忧虑。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巫峡和巴城的春色,绿草如茵,白发老人与花相伴,画面温馨而宁静。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入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将忧喜视为“心火”,强调情感的复杂性;而“荣枯是眼尘”,则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淡然,仿佛人生的起伏不过是浮云。最后一句“除非一杯酒”,则表现出酒在诗人心中的重要性,似乎只有酒才能应对内心的忧虑与烦恼。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是对生活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追求乐观与洒脱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巫峡中心郡:指的是巫峡地区,暗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的自然环境。
  2. 巴城四面春:描绘了周围的春天景象,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3. 草青临水地:展现了翠绿的草地与清澈的水相映成趣,生动地描绘春天的自然之美。
  4. 头白见花人:通过老人的白发与花朵的对比,深化了春天的生机与生命的流逝。
  5. 忧喜皆心火:引发人们对情感的思考,表明忧愁与快乐都是内心的激情。
  6. 荣枯是眼尘:用“眼尘”比喻人生的变化,强调了生命的短暂性。
  7. 除非一杯酒:最终回到酒,表达出诗人对酒的依赖与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忧喜”和“荣枯”,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情感比作“心火”,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波动。
  • 象征:酒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春光明媚的背景下,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情感的复杂,最终回归到对酒的依赖,展现出一种乐观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草青:代表着生命的繁荣与自然的美好。
  • 白发:象征着人生的老去与岁月的流逝。
  • :象征着对生活的慰藉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巫峡”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湖北
    • B. 重庆
    • C. 四川
    • D. 浙江
  2. 诗中“忧喜皆心火”是什么意思?

    • A. 只有忧愁
    • B. 只有快乐
    • C. 忧愁和快乐都是强烈的情感
    • D. 心中无忧无虑
  3. 诗人认为除了什么,其他都不再关心?

    • A. 朋友
    • B. 金钱
    • C. 一杯酒
    • D. 自然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相思》

诗词对比:

  1. 白居易《感春》与杜甫《春望》

    • 两首诗均描绘春天的景象,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
  2. 白居易《感春》与王维《相思》

    • 白居易的《感春》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感悟,而王维的《相思》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离别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