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舍人见寄》

时间: 2025-01-04 10:42:42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

二妃楼下宜临水,

五老祠西好看山。

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

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
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
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
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


白话文翻译:

谁说我重新迁居就不再是旧日的朋友呢?我心中仍将这高远的天际与故乡相比。
在二妃楼下,临水而建的环境恰好适合,五老祠西边的山景也格外美丽。
我再次修缮了我的小屋,心里已经满足了,常常在去公府的路上悠闲地走着。
与亚相相伴的诗歌已逾三十年,然而在石笥上的烟霞中,我却无法与之共享这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迁:再次迁移,指重新搬家。
  • 霄汉:高空,天际。
  • 二妃楼:指的是二妃楼,可能与历史人物有关。
  • 五老祠:供奉五位老人的庙宇,通常有高山名胜。
  • 再葺:再次修缮。
  • 石笥:石制的箱子,可能用来盛放书籍或文具。
  • 烟霞:云雾、景色,通常表现自然的美丽。

典故解析:

  • 二妃:历史上可能指的是王昭君和王嫱,二妃楼常被用作形容美丽的地方。
  • 亚相:指的是当时的宰相或高官,表示交情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山水、田园,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巨源迁居后,表达了他对新居环境的满意与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与裴舍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歌鉴赏:

《酬裴舍人见寄》是一首表现友情和对生活热爱的诗作。全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新居环境的满意,以及对旧友的怀念。首句“谁道重迁是旧班”,以反问的方式开篇,强调了作者对友谊的坚持,尽管迁居,但心中仍有旧友的存在,这种情感贯穿全诗。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作者用“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展现出新居的美丽环境,表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接着,“再葺吾庐心已足”传达了他对家园的珍视与安逸的生活态度,显示出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则是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诗歌的陪伴,体现出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歌颂,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道重迁是旧班:质疑外界对他重新迁居的看法,强调旧友谊依然存在。
  2. 自将霄汉比乡关:用高远的天空与故乡相比较,显示对故乡的思念。
  3. 二妃楼下宜临水:描写新居环境的美丽,展现自然景观。
  4. 五老祠西好看山:继续描绘周边的山水,表现对自然的欣赏。
  5. 再葺吾庐心已足:表达对重新修缮家的满足感。
  6. 每来公府路常闲:描绘生活的悠闲。
  7. 诗陪亚相逾三纪:提到与友人长久的诗歌交流。
  8. 石笥烟霞不共攀:感叹无法与友人共享眼前的美景,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空与故乡相提并论,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思考,强调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表现了作者对新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旧友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一种洒脱而又深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霄汉: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思乡之情。
  • 二妃楼:代表着美丽的环境与历史文化。
  • 五老祠:象征着古老的文化传承与自然的雄伟。
  • 石笥:代表着诗人的文人气质与对文学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妃楼”与“五老祠”分别代表什么?

    • A. 诗人的家
    • B. 美丽的景点
    • C. 友人的住所
    • D. 诗作的题材
  2. 诗的主题核心是什么?

    • A. 战争
    • B. 友情与自然
    • C. 爱情
    • D. 社会现象
  3. 诗中“再葺吾庐心已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失望
    • B. 对环境的满足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杨巨源与王维的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禅意;杨巨源则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着重于友情的情感。两者虽然均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杨巨源诗集》
  3.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对于理解《酬裴舍人见寄》这首诗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从原文到背景,再到意象与情感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