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4-09-19 21:29:43

门外几多春,特地愁人,红英都作马蹄尘。

只有青青河畔草,一似相亲。

极目楚江滨,流水无津,野猿山鸟怨芳辰。

叫雨呼云昏复晓,天也伤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门外几多春,特地愁人,红英都作马蹄尘。
只有青青河畔草,一似相亲。
极目楚江滨,流水无津,野猿山鸟怨芳辰。
叫雨呼云昏复晓,天也伤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却让人感到愁苦。门外春色满园,然而满地的红花被尘土覆盖,显得无比凄凉。唯有那青青的河畔草,仿佛与我相互依偎。极目远眺楚江的岸边,流水似乎没有尽头,只有山里的猿猴和鸟儿在为这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它们呼唤着雨,期待着云彩的变化,似乎连天空也为此感到忧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愁人":使人愁苦的人,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 "红英":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丽。
  • "马蹄尘":形容尘土飞扬,暗示春天的美丽被污染。
  • "青青河畔草":形容河边的青草,象征着生机与清新。
  • "极目楚江滨":极目远眺楚江的岸边。
  • "无津":无水流淌,象征着静止与无奈。
  • "怨芳辰":对美好时光的怨恨,表达对春天的惋惜。
  • "天也伤神":连天空都感到悲伤,增强了诗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楚江":指楚地的江河,常用来象征南方的美景。
  • "野猿山鸟":野猿和山鸟常被用作自然的象征,表现自然的生动和灵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65-1428),字伯温,号千秋,元代诗人、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的洞察力著称,是元代重要的文学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浪淘沙》创作于元代末期,正是社会动荡、民众苦难的时期,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忧伤与无奈。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和对美好时光的惋惜。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随即转入愁苦,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红花被尘土覆盖,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青青的河畔草则是唯一的慰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仿佛与诗人形成了默契的亲近。

随后,诗人极目远眺,感受到江水的无尽与静止,野猿和山鸟的哀鸣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惆怅的氛围。他们对美好时光的怨恨正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最后,"天也伤神"一句,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外几多春,特地愁人":春天虽在门外,但诗人却生出愁苦,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
  • "红英都作马蹄尘":春花被尘土覆盖,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被现实所抹杀。
  • "只有青青河畔草,一似相亲":唯有河边的青草依旧生机勃勃,似乎与诗人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 "极目楚江滨,流水无津":眺望江边,流水似乎没有尽头,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 "野猿山鸟怨芳辰":野生的猿猴和鸟儿也在为春天的美好而感到惋惜,增强了自然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 "叫雨呼云昏复晓,天也伤神":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表现了对春天短暂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红英都作马蹄尘”以生动的比喻表现春花的凋零。
  • 拟人:“天也伤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叫雨呼云”与“昏复晓”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红英":美好的事物。
  • "青青河畔草":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楚江":南方的美丽与宁静。
  • "野猿山鸟":自然的灵动与哀伤。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英都作马蹄尘”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欢乐
    • B. 哀伤
    • C. 无奈
  2. “青青河畔草”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
    • B. 死亡
    • C. 绝望
  3.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A. 直接叙述
    • B. 自然景象
    • C. 历史典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基的《浪淘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但刘基更侧重于自然与心境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