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三日得台州黄元徽书有感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2:40: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从何乡来,遗我尺素书。
道路险且艰,故人情有馀。
妖气晦斗极,黄浊混龙鱼。
何荃不为莸,何麟不为貙。
殷勤故人心,炯若明月珠。
投之千丈泥,万古光不渝。
安得致阊阖,以照君王车。
白话文翻译:
客人从哪里而来,给我留下了一封短信。
道路艰险又曲折,故人的情谊却依然深厚。
妖气弥漫,阴云密布,混沌的世界犹如龙鱼一般模糊。
为何荃草不成为莸,何以麟龙不化为貙?
故人的心意热诚,犹如明月和珍珠般灿烂。
即使将这光明投置在千丈深泥之中,依然万古长存。
怎么才能打开阊阖门,照亮君王的车马?
注释:
- 尺素:指书信,这里用来比喻友情的寄托。
- 妖气:指不安定的社会气氛或人心险恶。
- 荃: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志向或品德。
- 莸:指一种有毒的植物,用于比喻不良的事物。
- 麟: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
- 貙:即獾,象征阴险。
- 阊阖:古代城门名,这里比喻为通往美好前景的门。
典故解析:
- 明月珠:象征着明亮而珍贵的情谊。
- 千丈泥: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但仍能保持光辉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梦得,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参与农民起义,后在明初任职,因其在政治上的贡献而受到尊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末年,时局动荡,作者借此抒发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全诗以游子寄书为引子,展现出浓厚的思乡情与对故人的深情。诗的开头用“客从何乡来”引出情境,突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惆怅。而“道路险且艰”则道出了旅途的艰辛,反衬出对故人的情谊之深。“妖气晦斗极”句中,作者用“妖气”形容社会动荡,暗示当时社会的不安与恐惧。接下来的“何荃不为莸,何麟不为貙”则通过对比,表现出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仍追求高尚的理想。最后两句,诗人以“明月珠”比喻故人之情,如同月光照耀,纵使身处泥淖,也能保持光辉。结尾又以阊阖门的意象,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寄托了对国家前途的希望,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从何乡来:引入故事,表明诗人对来信者的好奇。
- 遗我尺素书:表达了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 道路险且艰:暗示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
- 故人情有馀:尽管环境艰难,故人的情谊依旧深厚。
- 妖气晦斗极:描绘社会动荡的现状。
- 黄浊混龙鱼:比喻浑浊的环境。
- 何荃不为莸,何麟不为貙:质疑世人的理想与追求是否被环境所迫。
- 殷勤故人心:赞美故人的真诚情谊。
- 炯若明月珠:将友情比作明亮的珠子,形象生动。
- 投之千丈泥:隐喻将真情放在艰难环境中。
- 万古光不渝:强调真情的恒久与不变。
- 安得致阊阖:渴望开启美好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明月与珠子,形象而生动。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千丈泥”形容艰难,突出环境的恶劣。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在艰难环境中追求真情与理想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珠:象征着纯洁的情感与真诚的友谊。
- 妖气:象征社会的不安定与动荡。
- 千丈泥: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尺素书”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尺子
C. 布料
D. 诗词 -
“妖气晦斗极”中的“妖气”指代什么? A. 美好事物
B. 社会动荡
C. 自然现象
D. 个人情感 -
诗中用“明月珠”比喻什么? A. 财富
B. 友谊
C. 自然
D. 理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作品,表达思乡情。
- 《夜泊牛津》:张继,描绘旅途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豪放与洒脱。
- 《登高》(王之涣):描述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情感上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