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欧博士顾舍人南都礼上人过普恩寺访吕山人》
时间: 2025-01-04 11:08: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共凭高送雁群,
禅房寂寞对炉熏。
高僧杖锡还沧海,
倦客题诗寄白云。
古塔风烟当坐隐,
长廊钟梵隔花闻。
浮生聚散寻常事,
来岁壶觞可对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们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的情景。诗人没有与他人一起高高在上的送雁,反而在一个寂静的禅房里,享受着炉火的温暖。高僧手持锡杖归去海边,疲惫的旅人则在此写诗寄情于白云。古塔在风烟中显得隐秘,长廊的钟声与梵音隔着花香传来。人生的聚散本是寻常之事,明年再次举杯畅饮时,可以与你叙旧。
注释:
- 不共:不与他人一起。
- 凭高:登高远望。
- 禅房:佛教僧侣的居所。
- 炉熏:指炉火的温暖和香气。
- 高僧:指修行高深的僧人。
- 杖锡:高僧手中的锡杖,象征高僧的身份。
- 沧海:大海,象征远方和归处。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寄白云:将诗寄托于白云,表达洒脱和超然的情感。
- 古塔:古老的塔楼,通常与佛教相关。
- 长廊:长长的走廊,常见于寺庙。
- 钟梵:指佛教的钟声和梵音。
- 浮生:浮世,指世间的短暂和变化。
- 壶觞:酒壶和酒杯,象征饮酒作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民表,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诗词作品而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强调登高望远、亲友团聚和饮酒作乐。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寺院的寂静与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在禅房中独自沉思的情景。作者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个静谧的空间,远离尘嚣的喧闹,体现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的开头“不共凭高送雁群”就传达了一种孤独和独立的情感,诗人不参与热闹的送别,反而选择了内心的平和。
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高僧的归去和倦客的题诗,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塔和长廊的描绘,则更加强调了这种超然的境界。整体而言,诗中充满了禅意,借助自然景物,体现出诗人对生命聚散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共凭高送雁群:诗人不与他人一起高高在上地送走大雁,表现出一种孤独的自我选择。
- 禅房寂寞对炉熏:在禅房中感受到寂静与炉火的温馨,反映出内心的宁静。
- 高僧杖锡还沧海:高僧手持锡杖,归去浩瀚的大海,象征着归隐和超脱。
- 倦客题诗寄白云:疲惫的旅人以诗寄情于白云,表达对自由和洒脱的向往。
- 古塔风烟当坐隐:古塔在风烟中显得隐秘,暗示诗人对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 长廊钟梵隔花闻:长廊中钟声与梵音,通过花香传来,营造出一种幽雅的氛围。
- 浮生聚散寻常事:人生的聚散本是平常之事,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 来岁壶觞可对君:明年再相聚时,可以一起饮酒畅谈,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古塔风烟”与“长廊钟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诗的寄托比喻为白云,展现出诗人情感的轻盈与飘渺。
- 意象:用“雁群”、“禅房”、“古塔”等意象,传递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和对生命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聚散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群:象征离别与孤独。
- 禅房: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高僧:象征智慧与修行。
- 古塔:历史的沉淀与永恒。
- 白云:自由与飘逸。
- 壶觞:友谊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
“高僧杖锡还沧海”中的“沧海”象征什么? A. 归隐
B. 旅行
C. 友谊
D. 忘却 -
诗中“浮生聚散寻常事”的意思是? A. 人生的聚散是常有的事
B. 人生的聚散是罕见的事
C. 浮生难得
D. 生活美好
答案: 1.C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