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南安东山》

时间: 2025-01-19 21:38:29

自怜天畔眼,又对菊花丛。

醉折东山屐,醒回落帽风。

竹光移石榻,萝月上珠宫。

归路烟霞隔,寒钟出涧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南安东山
自怜天畔眼,又对菊花丛。
醉折东山屐,醒回落帽风。
竹光移石榻,萝月上珠宫。
归路烟霞隔,寒钟出涧东。

白话文翻译:

在这高高的天边,我对自己的眼界感到惋惜,眼前又是那片菊花丛。
我喝醉了,随意折下东山的菊花,清醒时却又遭风吹落了帽子。
竹影映在石榻上,月光洒在萝卜上,仿佛进入了珠宫。
归途的路上烟霞阻隔,寒冷的钟声从东边的山涧传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自怜:自我怜惜,感到可惜。
  • 天畔:天空的边际,指远方。
  • 醉折:喝醉后随意折下。
  • 东山:指东边的山,常用来指代美丽的自然景色。
  • 石榻:石制的长凳。
  • 萝月:指藤萝和明亮的月光。
  • 珠宫:象征华丽的宫殿。
  • 烟霞:指雾霭和云彩,渺茫的景色。
  • 寒钟:寒冷的钟声,可能指寺庙的钟声。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九日”与重阳节有关,重阳节是古代人们登高、赏菊、避灾的日子,常与长寿、吉祥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与思(约1550-约1600),明代诗人,生平不详,擅长诗歌,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

创作背景: 《九日登南安东山》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可能在东山上静享秋日的菊花盛景,表露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登南安东山》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诗的开篇以“自怜天畔眼”引入,流露出一种对自我境遇的惋惜,映衬出诗人在自然之中感到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醉折东山屐,醒回落帽风”,则通过醉酒与清醒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竹光移石榻,萝月上珠宫”两句,则以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秋夜图景,竹影和月光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在诗的尾声中,“归路烟霞隔,寒钟出涧东”则以归途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钟声的回响仿佛在告别过往,留下深远的思考空间。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景色与心理感受,表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兼具了视觉美和情感深度,令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怜天畔眼:诗人自感眼界受限,心中有惋惜之情。
  2. 又对菊花丛:面对绚烂的菊花,情景相映,感情愈加浓厚。
  3. 醉折东山屐:酒后随意折花,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随意。
  4. 醒回落帽风:醒来后遭遇风吹落帽子,象征着现实的无情。
  5. 竹光移石榻:描绘竹影在石凳上移动,展现了时光的流逝。
  6. 萝月上珠宫:月光照在藤萝上,营造出华美而梦幻的氛围。
  7. 归路烟霞隔:归途上烟霞弥漫,象征着迷离与不确定。
  8. 寒钟出涧东:钟声从山涧传来,带有一种孤寂的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萝月上珠宫”,将月光比作珠光。
  • 拟人:如“竹光移”,赋予竹影以动态。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展现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诗中强调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在重阳节时提及。
  • 东山:代表美好的自然景色及精神寄托。
  • 竹光、萝月:象征清幽与宁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 寒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自怜”意指: A. 自我欣赏
    B. 自我怜惜
    C. 自我陶醉
    D. 自我嘲讽

  2. 诗中的“东山”主要象征: A. 财富
    B. 自然美
    C. 亲情
    D. 忧伤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饮酒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C. 对友情的讴歌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谢与思的《九日登南安东山》更侧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强调对兄弟情谊的思念,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谢与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