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淞江》

时间: 2024-12-29 17:30:20

霜林纤月堕疏烟,有客同舟思欲仙。

何处吴歌闻《白苎》,满江秋色坐青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林纤月堕疏烟,有客同舟思欲仙。
何处吴歌闻白苎,满江秋色坐青天。

白话文翻译:

霜冷的树林中,细月从稀薄的烟雾中沉落,有旅人同舟共渡,心中渴望着仙境。
哪里能听到吴地的歌声,白苎草的清香,满江秋色映衬着湛蓝的天空。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林:霜冻的树林,描绘寒冷的环境。
  • 纤月:细小的月亮,形容月光清冷。
  • :坠落、降落。
  • 疏烟:稀薄的烟雾,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吴歌:吴地的歌谣,象征着地方的文化。
  • 白苎:白色的苎麻,常用来形容秋天的自然景象。
  • 秋色:秋天的色彩,通常指金黄、肃穆的自然景观。
  • 青天:湛蓝的天空,象征着广阔和无穷的希望。

典故解析:

  • 吴歌:指的是古代吴地的民歌,代表了江南地区的音乐和文化。
  • 白苎:苎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诗歌和乡土情感有关,象征着纯洁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昭,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吴淞江》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江南美景抒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吴淞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霜林纤月堕疏烟”,描绘出秋天的清冷和静谧,给人一种孤寂而又深邃的感觉。接着“有客同舟思欲仙”,则引入了人,表现出旅人的孤独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两句结合,使得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下半部分“何处吴歌闻白苎”,则展现了对吴地文化的向往,吴歌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满江秋色坐青天”则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给人一种开阔、自由的感觉。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视觉与情感层次,使得读者能感受到一种秋天特有的宁静与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交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简单自然的珍视,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刻的内心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林纤月堕疏烟:寒霜覆盖的树林,细小的月光在稀薄的烟雾中降落,描绘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场景。
  2. 有客同舟思欲仙:有旅客同舟而行,心中渴望着如仙境般的生活,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3. 何处吴歌闻白苎:在哪里可以听到吴地动人的歌声,白苎草散发的香气,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4. 满江秋色坐青天:满江的秋色映衬着湛蓝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纤细,表现其清冷细腻。
  • 对仗:上下句之间意象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故乡和文化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林: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纤月:代表清冷与细腻的美。
  • 吴歌:象征着地方文化和乡愁。
  • 白苎:自然的纯洁。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林”指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炎热的夏天
    • B. 寒冷的秋冬
    • C. 春暖花开的季节
    • D. 温暖的南方
  2. 哪一句表达了对吴地文化的向往?

    • A. 霜林纤月堕疏烟
    • B. 有客同舟思欲仙
    • C. 何处吴歌闻白苎
    • D. 满江秋色坐青天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卢昭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豪放与壮阔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