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感事三首 其二
作者: 刘崧 〔明代〕
钟步时传警,新安久被围。
乡山孤垒在,戍卒几人归。
夜月喧鸣柝,秋霜裂战衣。
艰危依主将,羽檄夜频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紧张情景。钟声传来警报,新安城已经被围困很久了。乡村的山中孤零零的哨所存在着,但守卫的士兵却寥寥无几。夜晚的月光下,城墙上响起了警报,秋天的霜冻使战士的衣服都被撕裂。艰难险阻全指望主将,战书和命令在夜间频频传递。
注释:
- 钟步:指传递警报的钟声。
- 新安:地名,指新安城,古时的一个重要城池。
- 孤垒:指孤立的防御工事。
- 戍卒:驻守的士兵。
- 鸣柝:鸣响警报的木锣。
- 羽檄:古代用以传递命令的信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新安城曾是明代防御外敌的重要城池,反映了当时战事频繁、民众生活困苦的现实。同时,提及的“秋霜”与“夜月”也象征着战斗的寒冷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崧,明代诗人,生活在战乱时期,以抒发民生疾苦和忧国忧民为主题,作品常带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悲壮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此时正值战乱,诗人以重阳的节日为背景,表达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九日感事三首 其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的残酷与士兵的孤独。诗人以“钟步时传警”开篇,引入紧张的气氛,随即通过对新安被围的叙述,揭示了战事的严峻。诗中的“乡山孤垒”与“戍卒几人归”对比鲜明,突显了守城的士兵的孤独与无助。夜晚的“月”与“鸣柝”构成了寂静中突显的警觉,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而“艰危依主将,羽檄夜频飞”则表现出士兵们对指挥官的依赖,传递出一种对主将的信任与期望。诗人在此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悲惨景象,更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希望。整首诗在节奏上严谨有序,情感上层层递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步时传警:传达警报的钟声响起,表示局势紧张。
- 新安久被围:新安城已经被围困很久,暗示战斗的持久与艰难。
- 乡山孤垒在:乡村的山头上有孤立的防御工事,表明局势的孤立无援。
- 戍卒几人归:返回的士兵寥寥无几,显示出士兵的伤亡和疲惫。
- 夜月喧鸣柝:夜晚的月光明亮,警报声在静寂中响起,营造出紧张的环境。
- 秋霜裂战衣:秋天的霜冻使得战士的衣服因寒冷而裂开,象征士兵的艰辛。
- 艰危依主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寄托在指挥官身上,体现出战士的依赖。
- 羽檄夜频飞:夜间频繁传递的命令,表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方面表现出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夜月”、“秋霜”等意象,营造出战斗的冷酷与孤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士兵命运的关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孤独,传递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 月:象征孤独与清冷,映衬出战斗的宁静与不安。
- 霜:象征寒冷与艰难,反映士兵所处的艰苦环境。
- 鸣柝:警报声,象征警惕与紧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安”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新乡
B. 新安城
C. 新都
D. 新河 -
“夜月喧鸣柝”中的“鸣柝”是什么意思? A. 鸣响的号角
B. 警报声
C. 驱赶的声音
D. 战斗的号角 -
本诗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A. 田园生活
B. 战争的残酷与孤独
C. 风景优美
D. 家庭团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崧的《九日感事》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均反映了战争对士兵与百姓生活的影响,但刘崧更侧重于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强调战争的苦难与悲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