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君山
作者: 贾至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湘中老人读黄老,
手援紫藟坐碧草。
春至不知湖水深,
日暮忘却巴陵道。
白话文翻译:
在湘江边,一位年长的老人正在阅读《道德经》,他一手扶着紫色的草,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春天来临时,竟然忘记了湖水的深度,到了傍晚,依然忘却了通往巴陵的路。
注释:
- 湘中:指湘江中游地区。
- 老人:指年长的人,可能是隐士或道士。
- 黄老:指道教经典《道德经》。
- 紫藟:紫色的草,形容草地的颜色。
- 碧草:青绿色的草,象征生机盎然。
- 春至:春天到来时。
- 湖水深:湖水的深度,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忽视。
- 日暮:傍晚时分。
- 巴陵道:指通往巴陵的道路,巴陵为湖南岳阳的古称。
典故解析:
- 黄老: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强调自然与道法的和谐。
- 巴陵:古地名,历史悠久,曾为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至是唐代诗人,生于盛唐,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贾至隐居湘中,或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君山》通过描绘一位老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生活,展示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理解与感悟。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老人的生活状态,伴随着《道德经》的智慧,手扶紫藟坐于碧草之上,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春天的来临对意识的影响,老人在春日的温暖中,忘却了湖水的深度,象征着对物质世界的忽视,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一句“日暮忘却巴陵道”,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忘我的状态,夕阳西下,老人的心境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闲适与超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隐士生活的自由与安宁。在喧嚣浮躁的世俗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珍贵,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这一意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老人的形象及其所处环境,表现出其修身养性之态。
- 第二联:通过春天的到来与湖水的深度,反映出自然的魅力和对人的影响。
- 第三联:日暮时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体现出忘我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环境与老人的心境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春至”与“日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湖水的深度与春天的关系,使自然赋予情感。
-
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呼应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意象分析:
- 老人:象征智慧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 黄老:代表道教文化的深邃与智慧。
- 紫藟与碧草:自然的生机,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和谐。
- 湖水:象征深邃与自然的无穷奥秘。
- 日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老”指的是哪本书?
- A. 《诗经》
- B. 《道德经》
- C. 《论语》
- D. 《庄子》
-
诗中提到的“巴陵”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南岳阳
- B. 湖北武汉
- C. 江西南昌
- D. 福建福州
-
诗中“春至不知湖水深”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忙碌
- B. 忘我
- C. 忧愁
- D. 迷茫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贾至的《君山》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但贾至更强调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唐诗选》
- 《道教文化与唐诗》
- 《贾至诗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