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
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白话文翻译:
驱赶傩僮,击鼓吹奏长笛,瘦弱的鬼怪脸上涂抹着白粉。
在黑暗中,轰轰作响,拽着茅草鞭,光着脚穿着红裤子走得小心翼翼。
彼此相望,笑声传遍庭院,像桃花弓发射的箭,在时刻独自叫唤。
注释:
- 傩:古代一种祭祀的表演,傩僮是表演者,通常扮演鬼怪角色。
- 击鼓:指击打鼓声,常用于祭祀或庆典的场合。
- 瘦鬼:形容鬼怪的瘦弱,带有一种诙谐的色彩。
- 染面:指用颜料或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常用于演出。
- 朱裈:红色的裤子,古代的一种服装。
- 庭燎:庭院中的火光,象征热闹的场景。
- 桃弧射矢:比喻射出的箭,象征迅速和精准。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傩”与“鬼”体现了古代民俗与节庆的氛围,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常在节日中表演,驱邪避鬼,寓意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少白,号冷禅,唐代著名诗人,因其饱含深情的诗作和清新隽永的风格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常有忧国忧民之情,作品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弦歌行》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艰辛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传统文化和节日庆典逐渐受到重视,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民众的欢庆场景,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诗歌鉴赏:
《弦歌行》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现了唐代节庆的热闹场景。诗中通过对傩戏表演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开头两句以“驱傩击鼓吹长笛”描绘出一幅热闹的节日场景,鼓声、笛声交织,令人仿佛置身于欢庆的氛围之中。接下来的“瘦鬼染面惟齿白”则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傩僮的形象,展现了民间表演的生动与趣味。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朱裈”、“桃弧射矢”等,不仅展现了人们的服饰与道具,也营造出一种活泼而愉悦的气氛。“相顾笑声冲庭燎”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欢乐互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情感的珍视。整首诗通过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欢愉的情感,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驱傩击鼓吹长笛:开头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表演者通过击鼓和吹笛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显示出节日的欢庆气氛。
- 瘦鬼染面惟齿白:描写了表演者(傩僮)的形象,幽默地表现出他们的装扮,强调了“鬼”的幽默与滑稽。
- 暗中崒崒拽茅鞭:用“暗中”描绘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表现出傩僮在表演时的动作,用“崒崒”形容声响,突出节日的热烈。
- 倮足朱裈行戚戚:描述了傩僮的装扮及其小心谨慎的行走,表现出一种微妙的紧张感。
- 相顾笑声冲庭燎: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欢笑声传遍庭院,增强了节日的氛围。
- 桃弧射矢时独叫:用桃弓和箭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欢乐的场景和人们的心情,增添诗歌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驱傩击鼓”和“吹长笛”,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桃弓射出的箭比喻为欢快的叫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节庆的欢乐。
- 拟人:笑声被描绘为充满生气,仿佛有生命般在庭院中回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节庆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传达出一种快乐与欢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傩:象征着古老的民俗与节日的欢庆。
- 鼓与笛:象征着节庆的热闹与喜悦。
- 瘦鬼:反映了人们对鬼怪的幽默化处理,带有诙谐色彩。
- 朱裈:代表了节日中的传统服装,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傩”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民俗表演
- C. 一种诗歌形式
-
“倮足朱裈”中的“朱裈”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食品
- B. 一种颜色
- C. 一种服装
-
诗中“相顾笑声冲庭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欢乐
- C. 孤独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孟郊的《弦歌行》和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侧重于描绘民俗与欢庆的场景,展现出一种生活的乐观与热情,而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