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送陈大参德修升云南右方伯》

时间: 2025-01-01 17:59:48

金榜早蜚英誉,两京扬历。

剧郡分符声赫奕。

超佐薇垣,茂著旬宣嘉绩。

黎元沾惠爱,咸欢怿。

入觐王庭,遂迁岳牧,万里滇南烟树碧。

西江父老,空想甘棠行迹。

还期霖雨遍,沛寰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榜早蜚英誉,两京扬历。
剧郡分符声赫奕。
超佐薇垣,茂著旬宣嘉绩。
黎元沾惠爱,咸欢怿。
入觐王庭,遂迁岳牧,
万里滇南烟树碧。
西江父老,空想甘棠行迹。
还期霖雨遍,沛寰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陈大参德修升迁的祝贺与美好祝愿。金榜早早传来他的英名,两京城中都在传扬他的业绩。各地的官符声势赫赫,他的成就超越了往日的贤良,显著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百姓们都感受到了他的恩惠,欢欣鼓舞。入朝觐见皇帝后,他顺利地被调任到岳牧,远赴滇南那片青翠的烟树之地。西江的父老乡亲们,空怀对他的思念,盼望他能再回来走一趟。还期望着普遍的雨水能够滋润这片广袤的土地。

注释:

  • 金榜:指科举考试的榜单,榜上有名代表中举。
  • 蜚英誉:名声远扬,声誉显赫。
  • 两京:指北京和南京,明朝时期的两个都城。
  • 剧郡:指重要的郡县。
  • 超佐薇垣:形容他超越了以往的贤良。
  • 黎元:百姓,老百姓。
  • 沾惠爱:受到恩惠和关爱。
  • 王庭:皇帝的朝廷。
  • 岳牧:指被任命为地方官。
  • 万里滇南:指云南南部地区。
  • 甘棠行迹:甘棠树是古代的象征,指对恩惠的追念。
  • 霖雨:久而久之的雨水,象征着丰盈的恩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仲昭(约1580-1646),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而著称。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创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诗人以此诗送别友人陈大参德修升迁,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感皇恩》是一首充满祝福与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陈大参德修升迁的祝贺,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的开篇“金榜早蜚英誉”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现出对陈大参德修英名的赞美。接下来的“两京扬历”则描绘了他在朝廷上的声望和影响力,诗人对友人的成就感到由衷的喜悦。

诗中提到“黎元沾惠爱”,不仅体现了陈大参德修的高尚情操,也揭示了他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诗人用“万里滇南烟树碧”描绘出云南的美丽景色,显示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还期霖雨遍,沛寰域”更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期待,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浓厚的友谊之情,同时也折射出明代社会的政治环境与人文关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榜早蜚英誉:早早地在科举榜单上出名,声誉传遍四方。
  2. 两京扬历:在两京(北京和南京)都受到重视和推崇。
  3. 剧郡分符声赫奕:重要郡县的官符声势赫赫,表明他的地位显赫。
  4. 超佐薇垣:超越了往日的贤良,彰显出他的杰出。
  5. 茂著旬宣嘉绩:他的成就广为人知,受到赞誉。
  6. 黎元沾惠爱,咸欢怿:百姓们都感受到他的恩惠,心中欢喜。
  7. 入觐王庭,遂迁岳牧:他入朝觐见皇帝后,被调任到岳牧。
  8. 万里滇南烟树碧:描绘了他所到之地的美丽景色。
  9. 西江父老,空想甘棠行迹:西江的乡亲们怀念他的恩德。
  10. 还期霖雨遍,沛寰域:希望能有充沛的雨水滋润这片土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榜早蜚英誉,两京扬历”。
  • 比喻:将友人的成就与大自然相结合,营造出美好的愿景。
  • 排比:通过排比增强诗的气势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在于祝贺与期望,通过对友人升迁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榜:象征着功名与荣耀。
  • 烟树: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甘棠:象征着恩惠与怀念。
  • 霖雨:象征着丰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榜早蜚英誉”中的“金榜”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科举榜单
    • C. 皇榜
    •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黎元”指的是?

    • A. 皇帝
    • B. 百姓
    • C. 朋友
    • 答案:B
  3. “万里滇南烟树碧”中的“滇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新疆
    • B. 云南
    • C. 四川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感皇恩》与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期望,但黄仲昭的作品更注重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而李白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在用词、意象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