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时间: 2025-01-04 10:39:48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

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杜荀鹤 〔唐代〕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禅宗与律宗的关系,质疑二者分立的教义。第一句表达了对二者的看法,认为它们不应当被割裂。接下来提到念珠和禅衲,暗示修行者在实践中可能会偏离初心。诗中进一步探讨了“象”和“空”的哲学概念,指出表象与实质的对立,最后反映了一种师徒传承的关系,表达了对天地变化的感悟。


注释

字词注释:

  • :分开,开辟。
  • 律禅:指律宗与禅宗。
  • :损坏,破坏。
  • 禅衲:修行的僧人。
  • :表象,形象。
  • 无中有:从无中创造出有形的事物。
  • 师穷取:师父所传授的道理,取其精髓。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律宗与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律宗重视戒律,禅宗重视顿悟,二者在唐代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此对二者的探讨,展示了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850年-933年),唐代诗人,字允言,号澄江,晚号拙斋,生于长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对山水诗有独特贡献。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时期。诗人对禅宗和律宗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思想的探讨与辩论,及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本诗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哲学意蕴,展现了杜荀鹤对禅宗与律宗的深刻理解与反思。诗中“律禅禅律智归愚”,直接表达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挑战了传统的教义观念,强调智慧与愚昧的对立。此外,诗人以“念珠”和“禅衲”作为象征,体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惘与失落。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尤其是“象外空分空外象”,体现了哲学上的空无与有的辩证关系,充满了禅意。在最后两句中,“山到平来海亦枯”表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循环,暗示着事物的无常与变化。诗人以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邀请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教谁云辟二途:有谁说这两种教义可以分开?
  • 律禅禅律智归愚:律宗与禅宗的智慧反而归于愚昧。
  • 念珠在手隳禅衲:手中的念珠损坏了修行的僧人。
  • 禅衲披肩坏念珠:修行者的披肩使念珠变坏。
  • 象外空分空外象:表象与空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分割的。
  • 无中有作有中无:从无中创造出有,而有中又包含着无。
  • 有无无有师穷取:有与无的关系是师父所教授的精髓。
  • 山到平来海亦枯:山水之间的变化表明了世事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念珠”和“禅衲”比喻修行者的真实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 反复:通过反复“有无”的概念,加深了哲理的探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禅宗与律宗的关系,反映了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念珠:象征修行的工具,代表着信仰与灵性追求。
  • 禅衲:象征修行者,代表着对真理的探寻与苦行。
  • 空与有:代表哲学上的思考,象征着事物的本质与表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讨论的主要宗教流派是?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2. 诗中提到的“念珠”主要象征什么?
    A. 权力
    B. 财富
    C. 信仰与修行

  3. 诗句“有无无有”的含义是什么?
    A. 有与无的关系
    B. 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C.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探讨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杜荀鹤与王维的诗歌都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杜荀鹤更为哲学,王维则更为抒情。
  • 比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更多是描绘自然美,而杜荀鹤则在探讨宗教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禅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