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 题采石矶蛾眉亭
双峰耸碧。寒玉雕秋壁。
天半凝螺千尺,横无限青青色。
涛声惊岸拍。似撼湘灵宅。
天际镜沉鸾去,空留得春山迹。
白话文翻译
在霜天的清晨,双峰高耸入云,宛如寒玉雕刻的秋天壁画。天空中,仿佛凝固了千尺的螺壳,展现出无尽的青色。涛声撞击着岸边,似乎在震撼湘灵的居所。天际的镜面沉沉的像鸾鸟飞去,留下的只有春山的痕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天:霜降的天气,指天气寒冷清晰。
- 蛾眉亭:亭子名,可能形象地指代一种优雅的形态。
- 耸碧:高耸入天,色彩青翠。
- 寒玉:形容山色如寒玉般的清冷。
- 凝螺:形容天空中仿佛凝固了螺壳,意指天际的静谧。
- 湘灵:指湘江边的神灵,典出《楚辞》,暗指灵秀之地。
- 沉鸾:形容天际的景象,鸾鸟象征高贵和美丽。
典故解析
- 湘灵:典出《楚辞》,指的是湘江一带的神灵,常用以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
- 春山迹:可能指春天的景象,留下的山水印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残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媛,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她的诗歌常描绘自然景色,富有女性的细腻和柔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历采石矶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影响,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及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霜天晓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反思。开篇便以“双峰耸碧”引入,描绘出高耸的山峰与清澈的天空,透出一种清冷而又广阔的胸怀。“寒玉雕秋壁”的意象更是生动,展现出山石的凝重与秋天的萧瑟之美。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凝螺千尺”表达了天空的静谧,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涛声惊岸拍”则引入了动感的元素,通过对比静与动,强化了自然界的力量感。诗中提及湘灵,赋予了自然以灵性,表达了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与敬仰。最后一句“空留得春山迹”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仿佛美好的瞬间总是短暂,留下的只有记忆的痕迹。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峰耸碧”:描绘山峰高耸,色彩如碧,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 “寒玉雕秋壁”:将山石比作寒玉,凸显秋天的清冷和宁静。
- “天半凝螺千尺”:展现天空的静谧与深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 “涛声惊岸拍”:引入声响,似乎将人带入了自然的震撼之中。
- “似撼湘灵宅”:将自然与传说结合,表现出对自然神秘感的探索。
- “天际镜沉鸾去”:以“鸾”象征美丽,暗示美好的事物总会离去。
- “空留得春山迹”:结尾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思考,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玉雕秋壁”,将山石与寒玉相提并论,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
- 对仗:如“涛声惊岸拍,似撼湘灵宅”,形成对称的句式,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灵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峰:象征高耸与坚韧,体现自然的雄伟。
- 寒玉:象征冷静与清澈,反映秋天的特质。
- 涛声: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活力,形成动静结合。
- 湘灵:代表灵动与神秘,赋予自然以人文情感。
- 春山迹: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留存,反映人生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玉雕秋壁”中的“寒玉”用来比喻什么?
- A. 山石的颜色
- B. 秋天的萧瑟
- C. 清冷的气候
- D. 以上都对
-
“涛声惊岸拍”中的“涛声”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静谧
- B. 自然的动感
- C. 人的思绪
- D. 以上都对
-
诗中的“湘灵”指代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湘江的神灵
- C. 一位诗人
- D. 一种植物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强调自然的壮美与个人的豪情,虽然主题相似,但李白更侧重于气势磅礴的描写。
- 杜甫的《望岳》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感慨,情感上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