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时间: 2025-01-14 05:5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王守仁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目舌。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白话文翻译
小童仆们互相说话,这个洞居住起来并不糟糕。
不需要人力的建筑,都是天生的巧妙,不用雕刻和修饰。
清泉流淌在厨房边,翠绿的雾气宛如帷幕。
我们每天在这里嬉戏,主人也自得其乐。
虽然没有华丽的棨戟和荣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口舌之争。
但唯恐霜雪来临,云深之处衣物单薄。
注释
- 童仆:指小孩或年轻的仆人。
- 洞居:指居住在洞穴中。
- 人力免结构:人力不需要去修建,形容自然的状态。
- 天巧:天生的巧妙。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翠雾:形容青绿的雾气。
- 棨戟:古代一种武器,象征权势和荣华。
- 霜雪凝:指天气寒冷,可能带来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内心的修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守仁在东洞居住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他享受着宁静的生活,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守仁的《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洞居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全诗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人们内心的宁静。诗中“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一句,生动描绘了小童仆们在洞中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则强调了自然的优美,无需人工雕琢的巧妙。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远离世俗的充实与快乐。
诗中提到的“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清新怡人,清泉与翠雾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同时,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权势与名利的淡然态度,“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目舌”,在幽静的环境中,诗人更能体会到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结尾“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则暗示了对自然变化的担忧,虽然享受着当下的宁静,但也不忘生活的艰辛与挑战。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童仆自相语:小仆人在交谈,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 洞居颇不恶:住在洞中也并不觉得糟糕,反映了诗人对环境的满意。
-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强调自然的完美,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建筑的反思。
-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描绘了清泉和雾气的美丽景象,营造出宁静的生活环境。
-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我们在这里嬉戏,主人也感到快乐,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目舌:即便没有权势的象征,却能远离喧嚣与争吵,体现了一种对名利的超脱。
-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表达对寒冷天气的担忧,暗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雾还成幕”,将雾比作帷幕,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王守仁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强调内心的快乐与宁静,提倡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童仆:象征无忧无虑的童年与纯真。
- 清泉:象征生命之源,清新与活力。
- 翠雾: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童仆”指的是: A. 成年人
B. 小孩或年轻的仆人
C. 动物 -
诗中“清泉傍厨下”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A. 冷漠
B. 自然的美好
C. 纷争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与追求
B. 超脱与淡泊
C. 不屑一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宁静与自得。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守仁的《始得东洞》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远离世俗的愿望,但王维更侧重于秋天的美景,而王守仁则着重于洞居生活的宁静与快乐。两首诗都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