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宣风馆》

时间: 2025-01-06 13:27:53

山石崎岖古辙痕,沙溪马渡水犹浑。

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

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宿宣风馆
王守仁

山石崎岖古辙痕,
沙溪马渡水犹浑。
夕阳归鸟投深麓,
烟火行人望远村。
天际浮云生白发,
林间孤月坐黄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
正恐春愁入夜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宿宣风馆时的所见所感。山石崎岖,古老的车辙痕迹依稀可见,沙溪的马渡水依然浑浊。夕阳下,归来的鸟儿飞向深山的麓坡,炊烟袅袅的人们在远方的村庄中忙碌。天边的浮云像白发一样飘散,林间的孤月静静地坐在黄昏中。越南和冀北的距离都在千里之外,正因如此,诗人担心春日的愁苦会伴随入夜而侵入心扉。

注释:

  • 山石崎岖:形容山势陡峭,路途艰难。
  • 古辙痕:古代车马经过留下的痕迹。
  • 沙溪:指河流,尤其是沙土覆盖的溪流。
  • 夕阳归鸟:夕阳西下时,鸟儿归巢的景象。
  • 深麓:深山的山脚。
  • 烟火行人:指村庄中升起的烟火和正在活动的人们。
  • 浮云生白发:比喻云彩变得苍老,暗示时光流逝。
  • 孤月坐黄昏:指孤独的月亮在黄昏时分的宁静。
  • 越南冀北:指越南和冀北地区,表明诗人所处的广阔背景。
  • 春愁入夜魂:春天的忧愁在夜晚涌上心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哲学思想“心学”影响深远,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在生活中经历了多次战乱与政治波折,诗歌作品常反映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王守仁在外游历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情景和情感,展现出他在旅途中对孤独与思考的反省。

诗歌鉴赏:

王守仁的《夜宿宣风馆》是一首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旅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夜宿时的孤独与思索。开篇的“山石崎岖古辙痕”让人感受到行路的艰辛和历史的沉重,接着“沙溪马渡水犹浑”则展现了自然的浑浊与变化,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波折与不易。

夕阳西下,归鸟飞回深山,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略显惆怅的画面。诗人在此时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村庄,炊烟袅袅,人生的繁忙与宁静在此交织,诗人似乎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归属与孤独。随着“天际浮云生白发”的出现,时间的流逝感愈发明显,诗人以浮云的白发象征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两句“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千里之外的思念与愁苦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在孤独夜晚的内心挣扎和对春天的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自然与人心的深刻联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山石崎岖古辙痕:描绘艰难的山路,暗示人生的坎坷。
    2. 沙溪马渡水犹浑:河流的混浊象征不确定的旅途。
    3. 夕阳归鸟投深麓:夕阳下鸟归巢,象征归属感。
    4. 烟火行人望远村: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繁忙。
    5. 天际浮云生白发:白发的浮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6. 林间孤月坐黄昏:孤月的意象传达孤独感。
    7. 越南冀北俱千里:广袤的距离象征心灵的遥远。
    8. 正恐春愁入夜魂:春愁将夜晚的孤独感加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生白发”,将时间与白发关联,传达岁月流逝的感慨。
    • 对仗:如“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孤独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乡土和归属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 山石:象征高耸与艰难,暗示人生的挑战。
  • 沙溪: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变迁。
  • 夕阳:象征生命的黄昏与归属。
  • 浮云:流动与变幻,象征时间的无常。
  • 孤月:象征孤独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辙痕”指的是什么? A. 古代战场
    B. 古代车马经过留下的痕迹
    C. 古代的名胜古迹

  2. 诗中的“夕阳归鸟投深麓”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动物的归巢
    B. 归属感与温暖
    C. 孤独和失落

  3. “天际浮云生白发”中的“白发”象征着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时间的流逝
    C. 生命的结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孤独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表达春天的愁苦与思念。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夜宿宣风馆》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孤独感,但王维更注重静谧的山水,而王守仁则更加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守仁研究》
  • 《王阳明与心学》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